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于12月中旬召开。此次会议将按照十八大提出的战略规划和发展目标,对今年的经济工作进行系统、认真、客观的总结,并对明年及以后几年的经济形势进行分析和预判。在此基础上,对明年的经济工作进行全面的部署和安排。(11月28日 《南方日报》)
今年的经济工作的“稳”,在经济已经企稳回升的条件下,“稳增长”的着力点将不会再放在担心经济下滑、遏制经济下行方面,而要更加注重打基础、调结构、促转型、提效率、求突破等方面。概括地讲,就是“稳中固基”、“稳中求变”,在“稳”的基础上寻求新的变化、新的突破、新的创造。
所以,各级政府必须充分认识到中国经济必须以“稳”为主,而不要再把过多的注意力放在速度上,放在单一的经济指标增长上。而要把力用在夯实基础、扎牢根基方面。只有这样,中国经济的下一个三十年才会走得更稳、更坚实。
就政策层面而言,就是在保持宏观政策基本稳定的前提下,更加重视发挥财政政策的作用。亦即以更加积极、主动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灵活的货币政策相协调,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与转型,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积极、主动的财政政策,将继续把重点放在结构性减税方面,改变过去“洒花露水”式的普惠制政策方式。对符合产业结构政策、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行业和产业、企业与产品,给予更大力度的政策扶持。相反,对不符合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要求,对经济增长方式起阻碍和制约作用的行业与产业、企业与产品,一方面,政策上不会再有任何的优惠与扶持,甚至要课以重税;另一方面,对产能过剩、资源消耗巨大、制造能力和水平较低的行业,则会充分利用政策手段,通过扶大压小、扶强控弱、扶优弃劣,推动其加快兼并、重组和整合步伐,促进行业内结构的优化与转型。
同时,按照十八大提出的“收入倍增”目标,在财政政策的运用方面,也会更加注重对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以达到太大就业、增加收入的目的。而在房地产调控方面,则将向用税收等法律手段逐步代替行政手段的方向转变。
稳健、灵活的货币政策,将突出总量控制、节奏放稳的原则,一方面,不再单一地采用降准、降息等调控手段,而更多的采用公开市场操作、债券发行、企业上市等手段,从而,使货币政策的灵活性更强、针对性更高、稳定性更好。另一方面,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手段,鼓励和促进商业银行调整与优化信贷结构,在信贷资金投放方面,更加重视对实体经济的扶持与支持,对产能过剩、不符合产业政策的行业进行限制和约束。
“稳中求变”,最需要的就是应当体现在政策上,体现在政策的把控和运用上。只有政策的灵活性增强了,“稳中固基”的目标也才能实现。
就工作层面而言,经济增长的目标也将“稳”字当头,不会因为经济的企稳回升而盲目乐观,下达过高的经济增长指标,预计明年的经济增长率仍将在7.5%左右。保底目标是7%,争取目标是8%。
也许有人会说,既然经济已经企稳回升,就不应该把经济指标定得过低,就应该适度放高经济增长率。这样的想法是不合理的,也是不符合当前经济发展实际的。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已不在速度,而在质量,在质量有保证基础上的速度。因为,经济的企稳回升,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投资拉动的结果,而不是经济内生力量的作用。就结构和效率、质量和效益来看,中国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的基础已不扎实、条件也不具备。中国必须用至少2~3年的时间,对经济结构进行一次全面的高速与优化,对经济增长方式进行一次全面提升。只有这样,中国经济的“快”才有基础和条件,中国也才能真正成为世界经济强国。
也正因为如此,在工作层面上,明年要突出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必须加快。这其中,如何加大产业整合力度,提高产业的融合度、集聚度是十分重要的方面。因为,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已成为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最大的问题之一。如钢铁、水泥、机械等行业,以及近两年刚刚出现的光伏行业,都因为产能过剩,面临全行业亏损、全行业不景气的危险。即便未来几年投资的力度仍然很大,也难改变这些行业亏损的局面。所以,不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整合力度,经济要想可持续发展、快速发展,难度相当大。
二是改革的力度要进一步加大。中国的发展,得益于改革,但是,要想向更高层次发展,就必须启动新一轮改革,向改革的“深水区”推进。不然,很多方面都会出现很大的阻力,成为前进的障碍。十八大对改革提出了许多新的目标和要求,此次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一定会对明年的经济改革作出明确的部署和要求。包括财税、社会保障制度、金融等,明年都有可能会有一些新的动作和措施。特别是金融改革,会在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点的基础上,出台一些新的办法和措施。
三是“美丽中国”将在明年的经济工作安排中成为新的亮点。十八大提出的“美丽中国”要求,无疑将成为中国经济转型的一个标志、一个重要转折点。那么,明年的经济工作,一定会围绕“美丽中国”的概念,提出许多新的设想和目标,如节能降耗的要求会更高、资源保护和利用的条件将更高、绿色增长的标准将更高等。如何适应这样的变化,对各级政府和企业来说,既是考验,也是要求。
工作思路的变化,才能带来整个经济的变化,“稳中求变”才能真正得到体现。一旦“稳中求变”的目标实现了,“稳中固基”的目的也就达到了。(谭浩俊)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责任编辑: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