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于丹北大被轰下台 听众可以说不

2012年11月19日 17:24   来源:荆楚网   余燕明

  11月17日晚,在北京大学剧院上演的昆曲专场大师云集,精彩纷呈,然而最后却出现了意外插曲:主办方邀请北师大于丹教授做最后总结发言之时,却被观众高呼“下去”,于丹不得已尴尬离场。(11月18日中国青年网)

  诚然,对于丹来说,登台发言被呛离场,可能有些尴尬,然而现场观众对于丹勇敢说不,确实难能可贵。有的学者批评观众“粗暴呛人”是非理性的发泄行为,认为“大学是可以说不但需要尊重的地方”,这些观点当然不无道理。毕竟演讲者被听众集体唏嘘,脸上肯定不太光彩,蒙羞也在所难免。不过,既然听众选择对于丹发出嘘声,而不是缄口不语,只要不涉及人身攻击,这同样是听众自由表达的权利。而且,演讲者被呛,兴许有助其认识到自己在公众心目中的地位,这不也是一种警醒和督促吗?至于听众的礼貌和修养问题,另当别论,却不能因此完全否定和打压。

  其实,相比前不久司马南在海南大学演讲时遭学生扔鞋的尴尬,于丹被轰下台的遭遇,真是判若云泥。中国人自古就崇尚礼仪道德和中庸之道,对待长者、权威更是如此。传统观念看来,即使我们反感、不屑他人的处世为人和举止言谈,也不应该当众粗暴批评令其蒙羞,而应该选择隐忍以示尊重。这些处世之道固然有其可取之处,但是,既然对方不惮表达自己的观点,况且还无法确定这些观点的合理与真确,为什么听众就不能自由地表达态度呢?演讲更是特殊,演讲是为听众服务的,演讲者是特定选择的,其发言内容针对听众,如果在场听众不买账,演讲者继续发言的意义何在呢?

  在场听众唏嘘、于丹不受待见的原因,见仁见智,更重要的是听众能够勇敢地对于丹说不。任何自由民主的社会,都应该容忍双向度的批评和反批评,无论表示反对还是支持,无论是掌声还是唏嘘,都应该是被允许的。听众对于丹发出唏嘘,抑或对于丹鼓掌欢迎,本质并无不同,都是听众表达对演讲者的态度,只不过唏嘘声不太礼貌罢了。尊重归尊重,如果听众实在不愿听这些无趣甚至令人反感的演讲者发言,那么放下这些礼貌有何不可呢?

  “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就这次风波插曲而言,这句名言的逻辑在于听众理当尊重于丹的自由发言,但并非听众就不能表示反对和否定,否则同样可能对听众的表达自由造成戕害。如果因为所谓的礼貌和尊重,听众选择隐忍,耐住性子听下去,只允许掌声和赞扬,抹煞批评和质疑,恐怕演讲的意义也要大打折扣。所以,对任何演讲者的发言,只要不存在暴力伤害,听众完全可以说不,如果以礼貌、修养为借口进行压制,同样是对听众表达自由的限制和戕害。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