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于丹北大被轰下台 独留北大精神空悲切

2012年11月19日 16:32   来源:华龙网   刘全

  11月17日晚,在北京大学剧院上演的昆曲专场“中国昆曲名家年度雅集”国宝级大师云集,精彩纷呈,然而最后却出现了意外插曲:当主办方邀请北师大教授于丹上台点评整场演出做最后发言时,却被观众高呼“下去”。

  于丹被北大学轰下讲台一事,说来说去,老没讲到事情的点上。首先,是不是主办方请她去的?其二,昆曲又怎么没有国学内容渗透其中了呢?戏曲本身精深,但戏曲界的文化混子也很多,那些从小学戏,文化底子本就很窄很浅的演员或编导听听弦外之音又有什么不可以呢?再说,这交流是同观众、同学生进行的,你听都没听人家说什么?所谓的“轰”不过是戴着有色眼镜的“瞎起哄”。说不能同所谓“老先生”平起平座,又是谁规定的。这种论资排辈的短见,是历来素有创新精神的北大学生所具备的吗?

  起哄、轰人是粗鲁。于丹在北大百年讲堂的遭遇,许多人对少数观众的不礼貌举动不仅不批评,反而宣称这是北大个性,嘲笑于丹活该遭此尴尬。于丹是客,待客有道,不喜欢她可以离场。无论是否北大学生,传承北大精神者,应视之为耻。偌大一个北大不允许一个女学者说话,本身就话语霸权的滥觞。还为此叫好?一句话,应听听于丹说些什么再下结论。先入为主的剥夺人家表达观点的“起轰”,是与北大精神相悖的,不致得夸耀。真正的北大精神是自由和文化,如果都离席而去那才是力量!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