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红十字会十六个月坎坷路
2011年6月20日,“郭美美事件”引发人们对中国红十字会的信任危机。此次危机直接影响到公众对红十字会的信任,甚至削弱了公众对慈善事业的热情。之后一年多的时间里,红十字会一直处在舆论的风口浪尖之上。甚至波及其他慈善组织成为舆论“众矢之的”。
2011年7月31日,中国红十字会捐赠信息发布平台上线,立刻被“定点监督”,引发五大质疑,如数据有误差,信息过于简略等等。
11月5日,中国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赵白鸽作了“慈善革命:都是‘郭美美’惹的祸?”的主题演讲。提及“郭美美事件”,“三天毁掉一百年”,赵白鸽表态“要深刻地反思”。
今年北京7?21特大暴雨,红十字会再次接受公众的检验。网络上甚至出现“捐你妹”这样的调侃。
2012年9月,赵白鸽表示,中国红十字会改革即将进入实质阶段,计划于2013年启动综合配套改革试点。
10月中旬,红十字会总会公开选拔官员,拉开酝酿一年多的改革序幕。红十字会作为国家发改委社会领域综合改革唯一试点社会组织,其改革格外受瞩目。红十字会改革与发展课题组组长杨团称,改革阻力很大,特别是去行政化要侵犯太多人既得利益,推进维艰。
舆论关注度分析
媒体关注度分析:长期追踪不放松
自“郭美美事件”起,中国红十字会在一年半的时间里先后六次出现热点事件,从最初引爆信任危机到近期的红会改革进入实际阶段,总体体现了舆论监督并促进中国红十字会改革的过程。
“郭美美事件”起源于微博,随后扩大到大众传媒领域,在事件爆发的一个月时间内,媒体报道量达到18500条,虽然中国红十字会称“郭美美”与红十字会无关,但是由她引起的公众对中国慈善事业的热烈讨论的舆论态势却没有因澄清而冷却。郭美美和红十字会甚至成为2011年热点事件盘点中一定存在的热词。
从“郭美美事件”、“红会捐款信息公开”、“郭美美三天毁掉红会一百年”、“北京暴雨捐你妹”再到“红会改革”、“去行政化难”,红十字会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先后六次出现在舆论热点事件中,并且其中五次出现了2000以上的媒体报道量,足见此话题的的活跃度很高,舆情热度一直不降。而被舆论盯住不放的红十字会不得不以公开捐赠信息、主动改革来应对。
在公众对“红十字会主动改革”报以一定期待时,又出现了“红会去行政化困难”的事件。29日,在有媒体报道10月中旬红十字会总会公开选拔官员之后,此话题迅速成为当天的热搜词。
网民关注度分析:由自媒体主导到媒体引导转变
在郭美美事件中,美女炫富牵扯到社会机构配合人肉搜索,以微博和天涯社区为代表的自媒体把这一事件推向了舆论的漩涡,有正义感的普通网民和期待真相的围观群众迅速参与到事件的传播过程中。红十字会进入舆论热点之时,自媒体的传播起到了主力作用。
在随后的以红十字会积极应对为主的各类热点事件中,网民的关注程度较高。但同样也出现了网友扩大对红十字会质疑,导致红会谣言缠身,疲于应对的情况。与“郭美美事件”相比,之后的红会热点事件中,网民的参与程度变弱,网民由原来的主导地位向被媒体引导转变。
舆论内容走向分析
无论是红会自上而下的舆论迎合,还是社会事件引起的公众对红会的关注,媒体评论的角度一直处于压倒性的批评态势。而舆论讨论内容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信任坍塌:从“捐完则止”中苏醒
“郭美美事件”作为导火索,点燃了红十字会这颗炸弹,进而引爆了对中国慈善组织体系的集体质疑。热衷慈善的人们不再盲目捐款而不问去向,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自己的捐款被用到了何处?
人民日报在“郭美美事件”爆发后引用网友来论:红十字会这样的公益机构,没有隐私可言,恰恰相反,如果仅有“声明”而无法“证明”,仅有辟谣而没有自省、改进,就可能引起更大的失信。“郭美美”事件发生后,在一些网络调查中,绝大多数网民承认自己的捐款热情受到打击。慈善事业“伤不起”,公众善心更“伤不起”。
由此引发的不信任严重挫伤了公众对于中国官方慈善的热情,捐赠总额下降、捐赠转向民间透明慈善机构、要求红十字会公开账目明细、红会北京暴雨遭遇“捐你妹”尴尬,这些均体现了公众从“捐完则止”中苏醒。
不信任根源:不透明成慈善组织“软肋”
对于2011年下半年掀起的慈善信任风暴,多位业内专家曾表示,主要是因为这些事件击中了中国慈善机构的软肋——透明度。
根据2011年12月底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发布的《2011年度中国慈善透明报告》显示,包括红会在内的全国1000家公益慈善组织的透明度平均得分是33分(按百分制计算),总体透明度及格率还不到一成。 而在2011年慈善信任风暴背景下,公众对于慈善组织信息公开及透明度的满意度和2010年相比出现下降,仅不到一成受访者满意。
中民慈善中心分析认为,造成上述结果的原因与2011年持续的慈善问责风暴和网民对整个社会诚信的质疑情绪蔓延有关。
中国青年报评论部副主任曹林指出:作为一个慈善组织,一次次陷入各种丑闻谣言漩涡中,有必要反思。也许,在一次次对事实的强调中,像类似“下发通知索捐”的传言最终会被澄清,造谣者也会受惩。但,强捐谣言好辟,可慈善组织公信力问题很难解决。这才是需要正面的问题,也正是谣言盯上红会的关键。
建言献策:公开、改革、民间公益参与
2012年初,在红十字会改革实施之前,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社保专家唐钧便在《广州日报》发表文章称:慈善机构一旦有了官方背景,事情就变得复杂起来,因为机构无需向捐款者交代也照样能“持续”。为中国红十字会考虑,如今这样一个从中央到基层的行政化、官僚化的庞大机构,是不利于实现真正的“红十字”宗旨和目标的。
而针对近期的红会去行政化受阻的情况,来自民间的慈善人士、北京大学阳光志愿者协会创办人刘正琛指出红十字会的“中国式背景”:我们进入“怀疑一切”的网络时代,质疑是应该的,出来回应也是应该的。对我们来说,如果捐款人对我们有什么意见,我们必须要非常认真地去回应。公益组织同样需要管理,而且水平需要很高。从国外来看,所有的公益组织都是民间发起的,公益组织有官方身份是中国的怪现象。
《环球时报》官方微博称:红十字会“去行政化”改革受阻,因会触及太多既得利益者。有人评论称,红会面临的难题,亦是阻碍中国其他领域改革的原因。这话不无道理。改革进程,不能被既得利益者绑架。既然代表人民,就必须拿出勇气,敢于对既得利益群体动手术。须知,只有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才是国家和政权的根本利益。
来自人民网舆情分析为红会改革定调称:部分网友对郭美美事件以来的红会负面形象仍耿耿于怀,面对信任危机,中国红会需要进行一次凤凰涅槃式的改造,让源自民间的慈善事业回归民间,在去行政化改革道路上全面革新自己,还公众一个透明负责的红十字会。
众多专家和媒体社论均指出中国红十字会必须改革,执行到位的信息公开、去行政化、向民间慈善组织分流,是舆论呼声最高的三项具体措施。
舆论倒逼直接促使中国慈善转型
红十字会屡次遭遇舆论质疑和网友打击,真相和谣言在质疑中迅速传播,而一旦信任被打破,任红十字会如何澄清,如何表决心,舆论已经发挥了作用,并给中国红十字会造成了不可逆转的负面影响力。在舆论的暴风骤雨之下,红十字会被推到了转型的十字路口。信任危机迅速蔓延到其他慈善公益组织。
201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红十字会会长华建敏提出需要进一步改革促进和规范红十字事业的发展,以及时回应现实需要。
领导红十字会改革的主要人物,中国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赵白鸽承认:“红会107年历史,但是一个网络事件,几个礼拜就可以把你打得稀里哗啦。抗风险能力差很多,一个问题下来以后就把你撕碎了。折射的问题需要理性、全面、客观的判断,需要系统、深刻的反思,更需要实质性的改革和完善。”
2012年9月,赵白鸽表示,中国红十字会改革即将进入实质阶段,计划于2013年启动综合配套改革试点。
有评论指出,越是阳光的事业,其本身在信任上就越易碎,对阳光就越发苛求。只有尽可能地将其置于阳光之下,让公众易于监督,打破易碎性,才不至于“一个问题下来就把你撕碎了”,才不至于像这样“谣言缠身”。只有正面面对舆论监督,主动改革转型才能打破被动挨打的局面。
北京师范大学壹基金公益研究院院长、原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司长王振耀认为,中国慈善的现状和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历史有很大的关系,舆论问责红十字会的风暴对中国慈善的发展未尝不是好事,现在,社会的正面效应应该正在逐步地展现,中国慈善即将迎来转型。
舆情分析
改革“内部阻力”很大,推进维艰。特别是“去行政化”的体制改革,“要侵犯太多人的既得利益”。这不仅仅是红十字会的问题,而是整个中国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和计算机学院教授沈阳认为:红十字会去行政化是改革的突破口。经郭美美事件后,红十字会声誉扫地,网络形象跌至低点,波及个人捐款大幅度下降。此事很生动的向我们展现了舆情应对不当,丧失网络话语权,就丧失现实号召权,民间公益高速崛起,攻守之势易形,糜烂溃败之态顿显。这样的部门都不想改,改不了,改不好,就会有破窗效应。
红十字会因为“郭美美”事件形象跌入谷底,如今改革刚刚起步就面临着“去行政化”难的问题。这是红十字会再次遭遇的舆论挑战,同时也是一次挽回形象的机遇。舆论紧盯使红十字会改革必须迎难而上,只有改革才能为温暖公众的慈善之心。
(责任编辑:周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