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峰:特大城市集中沿海,不调整资源城市化难行

2012年11月01日 06: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2012年第二次中国智库论坛上,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马晓河认为,中国真实的城市化率只有40%。此前,中国社科院发布的《城市蓝皮书》提到,2011年中国城镇人口达到了6.91亿,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1.27%,城镇常住人口首超农村常住人口。(10月26日人民网)

    破解当前中国经济困难的钥匙寄希望于城市化,中国发展再拓空间的路径也寄希望于城市化,但如果不能顺应农民意愿、不充分照顾到社会发展状况与城市市民感受,那只是某些人需要的“伪城市化”,普通百姓有感幸福、公平与尊严并不会因为“伪城市化”而得到提升。

    我们要为中国发展再拓空间,需要城市化的推动,但要做有“幸福感”的城市化。

    那么,城市化的推动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首先,农村劳动力转移给城市化带来的相关问题和挑战不可忽视。我们知道,农村劳动力每年都以近900万人的速度向城市转移,其中有大约一半多是农民工。我们主张注重民生问题,各地政府也为这些转移人口在就业、医保、入学等做了许多安排,这是好的一面。问题是,城市在教育、医疗等资源往往是有限的,其财力又来自于本地的纳税人。现实中,有限的资源却难以满足无限的需求;许多大中城市的学校、医院等如今已是人满为患,“就医难”、“入学难”等在地社会资源分享问题又出现了,而城市构建和扩充这些资源的增速却总是低于源源不断的需求。

    其次,在推进城市化过程中,相当多农村人口由于城市建设,承包地被征用了、有的是完全失去土地,政府把他们转为市民,就要负责提供相应的就业援助、技能培训、失业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等政策和措施,这些都是重大的社会经济“幸福”工程,如何做好也在考验各地政府。

    有一点需要指出,除了确保粮食安全问题外,城市化进程有一个重大缺陷,就是大、中、小城市结构失衡严重。城市化重心过于集中在沿海,特大城市、大城市依旧还扩展和延伸,而中小城市、特别是小城市发展不足。如此,一方面造成近几年来尤为凸显的劳动力成本上升过快;另一方面,由于中小城市和区域城市化程度不同,农村剩余劳动力只能过分集中在一些沿海大城市,偏远农村与城市就业集中地缺乏更多中小城市来缓冲、平衡,进城务工、经商等农村外移人员的医疗和社会保障,以及孩子就学等问题也难免过多压在大城市身上,造成了新的矛盾和问题。

    此外,我们很多经济数据是以登记人口数的形式来呈现的,于是与现实中人的实际感受存在很大差距。“数据很理想、现实太骨感”!各种利益、资源及承负的实际配置情况如果不能真实反映出来,城市化的推动可能是解决了一个矛盾,又派生出更多、更为复杂的矛盾和问题。马晓河认为,“体制和公共资源要调整,要改革”,对此我们需要细想一下,不这样,预想中的中国城市化能实现?(王振峰)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王振峰:城镇化的深层次问题是收入分配改革

城镇化的战略意义与实施路径

城镇化要讲规律和法律

城镇化不等同于城市建设

(责任编辑:李志强)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