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宿管”的职业取向是一堂常识课

2012年10月26日 11:18   来源:千龙网   堂吉伟德

  提起大学里的宿管,大家的印象不外乎“大妈”、“大嗓门”、“大长脸”等形容词。不过在浙江农林大学,有一批“小清新”宿管,他们多是刚毕业的大学生,靠着亲和力受到了学生欢迎。最近,一位“90后”宿管通过微博遥控管理宿舍,与学生互动,吸引了近两万名“粉丝”,开始走红网络。(10月25日《北京晨报》)

  90后“宿管阿姨”火了,并火得一塌糊涂。在外界看来,一个大学毕业生,放弃公务员的职位不做也就算了,但其从事的居然还是大妈干的宿管工作,确实有些超乎想像,故而有赞有弹,成了网民关注的焦点。

  常言说,职业无贵贱,岗位无高低,只要喜欢就是最好的职业。故而一个人选择什么样的职业,其实都并不为奇,比如大学生可以干杀猪匠的活,也可以做白领的事,按说,有了诸如像北大高材生陆步轩杀猪,以及其他一些大学生到农村,到基层干事创业并获得成功的例子,职业取向应更多元而宽容的语境下,何以还有90后“宿管阿姨”受关注呢?

  在我看来,这其间有两种因素观念的冲突,潜藏着某种职业定位的隐忧,甚至先入为主把职业分成三六九等的倾向——至少在很多人眼中,放弃公务员干宿管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或许,在很多人看来,宿管这样的工既没有前途,又没有档次,要名没我要利没利,跟大学生的身份很不相符。故而不但自己可能不屑选择,对别人也会抱以嘲讽。从现实情况看,由于职业取向的定势,导致了职业的单一化和重叠化,每一个人都把自己局限于很小的职业空间里,要么是公务员,要么是白领,其他选择就意味着失败。

  正是如此单向度心态,很多人宁愿当“啃老族”也不去干与预期之外的职业,于是就造就了一出又一出悲剧,比如河北大学研究生苗卫芳,毕业后没能找到一份理想的“铁饭碗”工作,最终回到村里种地。苗卫芳回乡后,其父感觉压力巨大,选择了服毒自杀。湖北十堰郧县杨溪铺镇刘湾村大学生王小林,“宅”在家里长达14年被饿死。仅从这些现实看,90后“宿管阿姨”窜红网络虽在预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

  从某种意义讲,这样的职业取向承载着某种现实期待。在千人一面,万人同质,全国人都考研,所有人参加公考的语境下,以兴趣和爱好为主的职业选择,虽然另类却不啻为某种常识回归,也能在这种逆势之中,让更多的人保持冷静与清醒。这样的个例生动的说明,职业其实没有好与不好,只有合适不合适,喜欢不喜欢。你只有对一种职业保持高度的喜欢,天然的热爱,你才会用心去做,也才能干出成绩。否则,即便再好的职业,再优越的岗位,你只是随大流,也恐怕难有所突破。

  一边是“公务员安逸的工作消磨了奋斗勇气”,一边又是76.4%的大学生愿意考公务员,这样的言行分离与价值割裂,一方面见证了在就业上的功利性,另一方面又说明了在就业上的盲从性。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90后“宿管阿姨”的职业取向显得如此另类而可爱,其就像一堂生动的常识课,告诉我们每一个人应当如何去选择职业,规划人生。而这正是我们这个社会目前最稀缺的社会素养。

(责任编辑:武晓娟)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