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看到泥头车违章,气就不打一处来”,这是深圳市交警支队熊警官昨日在查处泥头车违章时对司机说的一句话。熊警官还告诉司机,过去家长吓唬小孩常说“狼来了”,现在已经换成了“泥头车来了”。这一查处过程的视频,昨晚以“交警说法”的形式在深圳交警官方微博上发布,引发了许多网友的关注和热议。熊警官的“气”究竟从何而来?小孩子又为何能被泥头车所“吓唬”呢?
让我们先来看一组10月17日的事故新闻:8时许,罗定市3辆泥头车相撞3伤1被困;12时许,深圳一泥头车与电单车相撞1死;21时许,深圳一泥头车斑马线上撞人3死3伤。熊警官的“气”和小孩子的“恐惧”应该都与泥头车事故的频发有关。一条条生命消逝在泥头车的车轮下,怎能不令人痛心愤怒?怎能不令人心生恐惧?怎能不令人反思寻因?
近期,省内的深圳、罗定、揭阳、佛山、汕头、珠海、中山、广州,省外的南宁、哈尔滨、海口等地都曾报道发生过泥头车交通事故,可见泥头车事故是一个全省性,乃至全国性的治理难题。
去年10月29日,深圳市也曾发生过一起导致4人死亡的泥头车事故,此后全市开始重点专项整治,“通过开创性地引入社会化管理力量,支持组建深圳市自卸车协会,探索一条严格执法和行业自律相结合的管理新路”。一年时间将要过去了,深圳市的整治行动确实取得了成效。据统计,与去年相比,今年深圳市“一般交通事故减少20%-30%,重大交通事故发生率减少70%-81%”。然而,近期多发的事故再次提醒我们整治行动还需继续推进,狂野的泥头车还是我们心头的痛。
预计各地都会掀起“新一轮”泥头车整治行动,问题是这样的整治行动不可谓不多,为何令人闻之色变的“马路杀手”仍会打而不绝、久治不愈呢?
泥头车留给公众最深刻的印象是“超载严重”和“超速严重”,17日的3死3伤事故,有目击者就形容泥头车“快得像飞机”。超载和超速,正是泥头车事故频发的两个主要原因。治理超载,今年深圳市下的力气、花的精力确实比较大,既实施了“切割车厢”计划让泥头车成功瘦身,又开展了“超载零容忍”专项行动,确实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市场上依然存在许多车辆“超高、超载”却不降低车厢高度的情况,如此的不公平竞争给那些“割斗瘦身”企业带来了巨大冲击,以至于某企业难堪重负要贱卖40辆泥头车。正规车干不过违规车,难道这真是一个“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不管怎样,至少说明“超载零容忍”还需加大力度。治理超速,则相对简单些,也相对公平些,但单靠企业和司机自律远远不够,交警的处罚必须跟得上,处罚还必须更加严厉。
说到底,泥头车难管也是市场逐利驱动的结果。超速和超载都是为了增加运输效率,在正常情况下,超载和超速越多,利益也就越大。如果缺乏市场惩戒,或者处罚的成本远远低于违规的收益,泥头车的这种逐利性肯定会无限膨胀,或者聘请不负责任的司机、或者无约束地超载、超速,一切只为压低成本而实现利润最大化,其结果必然会增加交通事故的频次和事故伤亡的数字。因此,治理泥头车既要处罚违规违章的司机,更要处罚泥头车背后的运输企业和建设企业,而且这样的处罚必须是重罚,必须罚得泥头车司机和企业“胆战心惊”。如此,老百姓才不会“胆战心惊”。
治理泥头车,绝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就能够见效的,也不是交警一个部门的事情。交警只对违法车辆的司机进行处罚,治标不治本,而且总处于被动管理的局面。为此,必须真正树立“人命大于天”的管理理念,必须敢于严格公平地向泥头车背后的企业严惩重罚,方有可能彻底根治泥头车引发的交通安全隐患!
(责任编辑:周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