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马伯庸发表博文让河北冀宝斋博物馆年代穿越、造型奇异的藏品引发关注,“青花人物纹罐”上写“炎帝制造”。记者发现,这个号称投资5400万元的村办博物馆不但是国家3A级景区,还是衡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河北省级科普基地。(7月9日《新民晚报》)
本来,作为一个村级博物馆能够取得如此的规模和收藏确实值得称道和鼓励,也确实能为地方的文化建设起到一定的作用。而且,作为一种民间文化现象自娱自乐一下也未尝不可。但把其拔高到“国家3A级景区”、“ 河北省少先队实践教育基地”、“衡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河北第三批“省级科普基地”。那就值得认真考证和考量了。
从记者现场采访与网友吐糟情况来看,这个博物馆非常雷人。馆中年代穿越、造型奇异的藏品严重脱离基本科学知识与历史常识,在“久”、“大”、“奇”等方面表现得不同凡响。譬如“炎帝制造”的“青花人物纹罐”, “大晋建武宫廷御赐”的斗彩“三英战赵云葵口盘”、“大清雍正年制”的粉彩“金陵十二钗”等藏品都严重违背了历史知识,让人觉得不可思议。有业内人士评价冀宝斋“就是个低仿假货集中营”,这话并非毫无道理。
博物馆是文物和标本的主要收藏机构、宣传教育机构和科学研究机构,是我国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作用是进行科学研究,传播历史和科学文化知识,担负着对人民群众进行各类教育,帮助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的作用。冀宝斋博物馆得到地方官方的认可,也就意味该馆担负着这些基本功能和作用了。而把这些错误连篇的展品向广大青少年和人民群众进行实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科普教育,这合适吗?岂不是在以讹传讹中误导更多的受众帮了宣传教育的倒忙吗?
据馆主王宗泉自己坦言,这些文物都是各地送来的。没花多少钱就收来了,如果真去拍卖会上买也买不起。可见其收藏方式都极其简单粗放,收藏物既没经过严格的鉴定考证,也没有付出很大的代价,其文物出现赝品和雷人现象不足为奇。但这些文物一旦被官方认定开放就性质不同了,等于说是让政府的行政权威代替了专家的知识考证,这种以行政手段取代知识鉴定的作法值得警惕,是一种对历史很不负责任的态度,很明显不是一种“科学发展观”。
6月7日才开通的冀州市旅游局官微于6月13日、22日三次在微博中提到冀宝斋博物馆,称馆内“除宋、元、明、清各朝的典型器和官窑器外有多件举世罕见的巨型瓷器,及一些鲜为人知或不为人知的瓷中珍品也一并首次展出”。从此微博中似乎可以发现该馆担负的“真实作用”,是意图借助博物馆中的“稀世珍品”来炒作旅游经济吧?至于科普知识宣传之类还在其次了。难道为了繁荣经济,历史真的就可以被任意“改写”吗?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