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拆除边界围栏,取消封闭管理——近日,奥林匹克公园真正成为没有边界、全时开放的首都城市中央公园,进一步释放了公园绿地的公共空间价值。
“无界公园”,顾名思义就是拆除了围墙的绿色公共空间,旨在让美好风景与城市街区相通相容。这些年,许多城市着力推动公园“拆栏透绿”,北京这个“千园之城”更是走在前列。特别是随着《北京市无界公园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发布,这一民生工程也按下“加速键”。狭长的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开放更多出入口,庆丰公园的石墙大门被矮墙取代,东直门南馆公园敞开怀抱,园内风光与城市景观相映成趣……据统计,目前全市已有超六成公园与街区实现不同程度的融合。
“无界公园”的兴起与普及,也代表着一种从城市公园到公园城市的模式转变,是共治共享、便民利民人本理念的体现。犹记公园诞生之初,建设重点多聚焦于精致景观的打造,因此大部分都竖起高墙、封闭管理;后来随着宜居概念深入人心,公园建设开始更强调如何与城市融合、服务于市民生活,开放共享成了主流选择。比如,为兼顾周边公交站候车人群休憩,有的公园专门设置蜿蜒的绕树连廊、起伏的树桌坐凳,等等。
“出门即见绿”“美景零距离”……网上的如潮好评,也承载着大家对身边的“绿色会客厅”多多涌现的期待。当然,从有栏到无界,不可能一蹴而就。大门打开后,园中花草怎么维护?行人游园安全怎么保障?公园与街道的管理又该如何协调?如此种种,都关乎公共空间的开放效果,也呼唤治理方式与时俱进、动态更新。有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到,一些公园前脚“破墙”,部分沿街草坪就被踩出了“斑秃”;原本出于安全考虑,不允许自行车进入的公园,但总有不守规矩者强行驶入。因地制宜,拿出更多耐心升级治理,才会让这份绿色获得感更加充实。
“公园城市”不是独角戏,离不开市民游客的文明自觉。各方都紧一紧弦,共建共治共享,才能让更多“无界公园”点亮城市生活。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