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景那么美,网红博主也需谨慎推荐

2024-10-31 07:05 来源:红网

  “武汉嘴真严,这么美的森林空中栈道没人告诉我?”“在武汉待了几年,去磨山很多回了,也没发现这里。”在博主比利的视频下方,有很多这样的留言。比利是一位探索武汉小众景点的博主。他发布了100多条视频,分享武汉的各种景点,近10%的视频播放量超过100万人次,播放量最高的超过800万人次,最高点赞数达到8.7万人次。与比利有相同爱好的博主也不少,他们称自己为“野生文旅局”,认定的“野生景点”已超过50个。(10月28日《武汉晚报》)

  比利和他的“野生文旅局”同伴们,探索武汉小众景点,拍摄照片与视频,发布在短视频平台。他们以独特的视角带火了一些鲜为人知的武汉景点,吸引越来越多的市民和游客前去打卡,领略武汉隐藏的美。

  野外探索是一种爱好,拍摄也是一种个人爱好。当这两种爱好遇到网络短视频的加持,就会“诞生”出探寻野外美景的网红达人。人迹罕至的地方往往蕴藏着美景;再加上拍摄者运用剪辑、滤镜等拍摄手段,配上抒情的音乐和激荡的文字,抒发感受,让观众陶醉于视觉盛宴之中。视频发布后,点赞众多,好评如潮,既成就了网红博主,也造就了野外的“网红景点”。

  比利和他的“野生文旅局”同伴们,有人靠探索野外美景,在抖音上发视频,每个月能赚几百到几千元。旅游达人的举动带火了一些野外景点,既发展了自己的爱好,又为市民增加了游玩选项;同时,还能实现流量变现,似乎是一举多得。

  然而,另一个问题不该被忽略:很多被捧红的“网红景点”,都是未经开发、游离在监管之外的“野生景点”,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应当属于“游人免进”的范畴。比如云南楚雄州的哀牢山、浙江台州黄岩区的石人峡、重庆市南川区的“一线天峡谷”等等,这些被网络或社交平台捧红的野外美景,已经发生过安全事故。

  网红博主探美景当然无可厚非。但如果刻意打造野外“网红景点”,则应三思而后行。咖位越大,责任越大,网红博主不能一味追求流量而忽视社会责任。因此,那些喜欢野外探索的网红达人,不能只看到美景之美,就忘乎所以、盲目推荐,还应考虑其周边的安全性。毕竟,有些仙境其实是险境。另外,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平台也应提高审核力度,对隐患较多的“野生景点”保持足够的警惕,并采取警示、限流乃至下架的措施,以保护游客的安全。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臧梦雅)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野景那么美,网红博主也需谨慎推荐

2024年10月31日 07:05   来源:红网   黄齐超

  “武汉嘴真严,这么美的森林空中栈道没人告诉我?”“在武汉待了几年,去磨山很多回了,也没发现这里。”在博主比利的视频下方,有很多这样的留言。比利是一位探索武汉小众景点的博主。他发布了100多条视频,分享武汉的各种景点,近10%的视频播放量超过100万人次,播放量最高的超过800万人次,最高点赞数达到8.7万人次。与比利有相同爱好的博主也不少,他们称自己为“野生文旅局”,认定的“野生景点”已超过50个。(10月28日《武汉晚报》)

  比利和他的“野生文旅局”同伴们,探索武汉小众景点,拍摄照片与视频,发布在短视频平台。他们以独特的视角带火了一些鲜为人知的武汉景点,吸引越来越多的市民和游客前去打卡,领略武汉隐藏的美。

  野外探索是一种爱好,拍摄也是一种个人爱好。当这两种爱好遇到网络短视频的加持,就会“诞生”出探寻野外美景的网红达人。人迹罕至的地方往往蕴藏着美景;再加上拍摄者运用剪辑、滤镜等拍摄手段,配上抒情的音乐和激荡的文字,抒发感受,让观众陶醉于视觉盛宴之中。视频发布后,点赞众多,好评如潮,既成就了网红博主,也造就了野外的“网红景点”。

  比利和他的“野生文旅局”同伴们,有人靠探索野外美景,在抖音上发视频,每个月能赚几百到几千元。旅游达人的举动带火了一些野外景点,既发展了自己的爱好,又为市民增加了游玩选项;同时,还能实现流量变现,似乎是一举多得。

  然而,另一个问题不该被忽略:很多被捧红的“网红景点”,都是未经开发、游离在监管之外的“野生景点”,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应当属于“游人免进”的范畴。比如云南楚雄州的哀牢山、浙江台州黄岩区的石人峡、重庆市南川区的“一线天峡谷”等等,这些被网络或社交平台捧红的野外美景,已经发生过安全事故。

  网红博主探美景当然无可厚非。但如果刻意打造野外“网红景点”,则应三思而后行。咖位越大,责任越大,网红博主不能一味追求流量而忽视社会责任。因此,那些喜欢野外探索的网红达人,不能只看到美景之美,就忘乎所以、盲目推荐,还应考虑其周边的安全性。毕竟,有些仙境其实是险境。另外,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平台也应提高审核力度,对隐患较多的“野生景点”保持足够的警惕,并采取警示、限流乃至下架的措施,以保护游客的安全。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