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死亡游戏”死灰复燃

2024-11-05 06:49 来源:南方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年巍)

别让“死亡游戏”死灰复燃

2024年11月05日 06:49   来源:南方日报   钟颐

  鲁迅先生说过,游戏是儿童最正常的行为。可有的“游戏”不仅反常,而且还“反生命”。

  近日,有学生家长表示,一种“死亡游戏”正在校园流行。其孩子在游戏后迅速晕倒,并曾发出尖叫,伴随满脸冷汗,直到第二天还感觉头痛头晕。这位家长感慨“我儿子这一次这条命真的算是捡回来的”,后怕之深可想而知。

  靠墙、蹲下、深呼吸、憋气、按胸口……该游戏的目的在于,让体验者快速达到窒息缺氧的状态。光听上去是不是都感到窒息?然而,该游戏还取了一个很玄幻的名字——“梦回大唐”。

  早在上世纪90年代,这个游戏就曾在我国大中小学出现过,甚至有成年人为追求刺激与好友一起玩。据医生介绍,“死亡游戏”压迫心脏、抑制呼吸导致回心血量减少,进而影响大脑血液和氧气供应。严重情况下,可能导致意识丧失、全身脏器功能停止等,甚至危及生命。鉴于其百害而无一利,教育主管部门曾明令制止此类游戏的传播和蔓延。

  生命只有一次,“死亡”岂是儿戏?这本应是铁一般的常识,但青少年好奇心较强、自我保护意识相对薄弱,容易被带到沟里,“侥幸”与“不幸”,可能就在一念之间。要知道,“死亡游戏”的危害性,还在于它的“成瘾性”——昏迷前一刻,体验者可能产生一种快感,诱使体验者反复尝试。如果多次体验,可能给大脑造成不可逆的慢性损伤。

  值得深思的是,致命游戏套上有些神秘感的滤镜,就进入了“网红”行列。从小学生沉迷“烟卡”拍断两根手指,到“臭水”在教室里炸开导致教学电脑损坏,这些不同危害程度的“游戏”,或许背后都埋着一条“暗线”,它是从哪里开始的?又有着怎样的传播机制?都是值得深究的课题。

  对这类游戏的治理要多管齐下。对于传播体验视频、诱导体验的“毒流量”,监管部门、网络平台等要及时“抽刀断流”,该封杀的封杀,该追责的追责。在笔者看来,孩子对虚幻快感的兴趣,也不排除是一种追求“独立”的消极抵抗。对学校和家长而言,仅仅是被动提醒还不够,还应转变观念、主动出击,摒弃可能造成重压的“唯分数论”,用多元化的娱乐、高质量的培养对冲危险,不留下任何“真空地带”。

  教育的本质,不只关乎课本上的知识。有知名专家曾表示,孩子需要四个方面的教育:公民教育、生活教育、生命教育和心理教育,其中生命教育最为紧迫和必要。比如,与大自然紧密接触,可体悟生命历程;“情境体验”、沉浸式参与,可感知生命安全;读懂“我之为我”,可传递生命价值。这是一个内涵丰富的体系,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不是什么都能“游戏”,也不是什么都能跟风。孩子跃跃欲试,家长惴惴不安,这样的“一攻一守”,可不能再重演下去了。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