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女航天员太空授课的比较

2013年06月25日 08:02   来源:中国网   张田勘

  20日10时04分至10时55分,航天员王亚平作为中国第一位航天女教师为包括6000万中小学师生在内的全国亿万观众以及全球更多的科学爱好者上了一节太空课。

  这次讲课从一公布起,就受到全国乃至全球的关注。人们之所以关注,恐怕主要是要比较王亚平与此前全球第一位太空女教师摩根的授课,无论从形象、教姿,还是授课内容和讲课的深化度与广度,都是公众关注的核心。在此之前,王亚平已经获得最美女航天员的赞誉,在形象上已拨头筹。但是,在授课方面能否获得全国中小学生和公众乃至国外公众的认可,还让人捏着一把汗。原因无它,因为在此之前美国的芭芭拉?摩根的授课已经先入为主。

  美国东部时间2007年8月14日17时09分(北京时间15日凌晨5时09分)开始,摩根和她的“助教”——宇航员同事为美国和全球的公众上了一堂25分钟的太空课。授课的内容和情景早就作为第一印象深深镌刻在人们的脑海中。也因此,人们担心,王亚平此次的授课会否老生常谈,平淡无味,甚至无法脱离摩根上课的窠臼。

  看来,人们的担心是多余的。无论从讲课的内容,还是授课的方式,王亚平的太空授课都给人让人耳目一新。显然,中国航天员的授课是做了充分而精心的准备。如果说摩根的太空授课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创新或创造,那么,王亚平的太空授课就是一项颇有突破和创意的知识传播。说摩根的太空授课由于是第一次而具有新鲜感,并因此吸引人,王亚平的讲课就需要从其他方面来吸引人,例如讲课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尽管王亚平的讲课内容已有透露,是展示失重环境下的物体运动特性、液体表面张力特性等物理现象,但讲课的方式和具体内容仍然让人眼前一亮。王亚平的授课内容之一是讲解在微重力环境下怎样测量物体的质量,其所用的道具一是质量测试仪,另一是指令长聂海胜。在让聂海胜悬浮并紧抱测试仪测得其质量是74千克之后,王亚平讲解道,质量测试仪在太空微重力环境下能精准地测得聂海胜的质量是因为测试仪的设计和原理是遵循了牛顿第二定律。

  同时,作为教学相长的互动,王亚平也向全国的中小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除了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和质量测试仪在太空测定物体的质量外,还可以用什么样的方法在太空测量物体的质量。作为这堂太空课的延伸,在王亚平的讲课结束后,浙江一所中学一名高中同学给出了两种方法,并提供公式运算。方法之一是,利用振动频率来测定物体质量,方法之二是用向心力公式来推导物体质量。这两种方法在专家看来第一种可能更有可能,因为在微重力环境下物体的振动频率不变,但是,这两种方法也许需要在太空来验证。但无论怎样,中学生提出的这两种方法都是通过王亚平在太空测试物体质量演示而获得启示后产生的。这就是创造性思维,也是举一反三的实践。

  王亚平通过小金属框沾附水后形成水膜并对其加水而形成的水球演示也体现了此次太空讲课内容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由于失重,水的张力能水在小金属框内保持圆形,并在加水后形成球形,最后通过加注红色颜料而成为红色。这也表明,可以利用太空微重力环境研发新材料,如硬度更强质量更轻的新合金。当然,陀螺的轴性演示更揭示了当今航天器、武器,如导弹等精准的原理,就如同旋转飞行的子弹能精确击中目标一样。

  尽管摩根的授课是开创,王亚平的授课是突破,但二者也都有共同的地方。例如,摩根在太空舱中毫不费力地托着两名彪形大汉飘浮,王亚平在太空舱中一个手指就把悬空打坐的聂海胜推出了很远。摩根和王亚平都把挤出的漂浮在空中的水滴吸入口中。不过,摩根和王亚平在授课中有一点上是最为共通的,就是关心脚下自己的家园——地球。

  显然,摩根并非是把王亚平当作一位竞争者来看待的,她在得悉王亚平将在太空讲课后,给王亚平发了一封电子邮件表示祝福。信中说,“你在那里一定非常忙碌,但请记得花些时间望向窗外。”窗外是什么呢,正如王亚平回答中学生提问时所说,她看到的天空是黑色的,因为到了20千米以上的高度,大气分子散射出的光亮逐渐减弱,天空的亮度越来越暗,天空就成为黑色。

  不过,美丽的蓝色天空在低空可以看到。所以,王亚平回复摩根说,“飞行期间,我经常会通过舷窗遥望我们美丽的家园。”认识到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才是包括摩根和王亚平在内的所有人的共识。而且,只有回到地球或近距离接近地球,才能感知和感受到地球的美丽。所以,人类探秘太空的所有目的都是为了让地球更美丽,也更适宜于人类居住。

(责任编辑:李焱)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