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高度关注市长“地方债5年赚回”背后的发展理念

2013年06月14日 06:29   来源:中国经济网   

    地方政府市长告诉记者:“举债才能发展。我们的债务风险总体是可控的。”其中一位市长称:“拿我们重点建设的某个城市新区来说,现在那里的地卖50万一亩,但是整个基础设施上去了,价格就是1000万一亩。你说我举债,给我五年时间,那边配套跟城区一样成熟,我投几百亿下去,1000个亿回来了。”(6月13日《第一财经日报》)

    举债发展同土地财政一样是不可持续的,也是有很大风险的。但为何地方政府领导还热衷土地财政和举债发展呢?其背后体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发展理念?追求的又是什么样的发展方式呢?

    首先,市长五年能加倍赚回所欠的债务,其自信来源于土地的升值。土地升值靠的当然是房地产的升值,或者说是整个城市价值的提升。但房地产升值或者城市价值的提升靠什么呢?市长没有考虑。这是问题最危险的地方。

    其次,房地产升值或者城市价值的提升,最根本的就是人有能力到城市生活,包括最基本的是有收入能力支撑在城市生活下去,比如购买房子或者租住房子的收入,能用于医疗、教育的收入等。从更高层次的角度讲,人们有钱之后选择条件较好的城市生活居住,也是城镇化建设的必然结果。

    再进一步,人如何才能有钱呢?必须依靠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只有经济发展,人们能够就业,才能通过劳动取得收入,也就有能力到城市居住,进而推动土地升值,政府举债发展才有可持续性。可经济发展靠什么?具体到当前来说,就是“十二五”确定必须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调整经济结构。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改变目前依赖投资、出口带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方式,促进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改变投资,包括地方政府的举债投资、依靠土地财政投资等过度投资。从这个方面来说,地方政府市长眼中“举债才能发展”的理念与当前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方向相违背。

    调整经济结构,就是改变目前重工业发展独大、轻工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比重较弱的结构矛盾问题,建立第一、二、三产业发展协调推进的产业结构。因此,调整经济结构的主攻方向,就是大力发展包括现代服务业在内的第三产业。但地方政府却将投资重点押在房地产带动的土地增值上面,投资到与房地产升值相关的新城区建设等领域中,这样重视短期收益的投资必然给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带来阻力。

    所以,我们必须重视市长对房地产和土地财政过度自信和依赖背后的发展理念,应通过多种措施促进地方市长转变这种理念,减少出现债务风险的可能性。(李宁)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警惕地方债“双膨胀”潜在风险

 

解开地方债的绑定链条

(责任编辑:年巍)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