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阶段转换期。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要真正把市场能做的事还给市场,把社会能办好的事交给社会,把政府应管的事情切实管好
我国经济增速近几个季度出现回落态势,国内外不少人士由此对中国经济发展潜力心存疑虑。中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阶段转换期,今后一段时期经济增速有所下降难以避免,但发展潜力仍然巨大。随着改革开放深入推进,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正在取得实质性突破,发展的内在潜力必然能得到充分释放。据测算,我国经济到2020年仍可保持7%左右的年均增长率。特别要看到,面对内外部风险和挑战,中国着力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正在进行一系列战略调整,经济结构逐步发生深刻变化。
首先,消费正逐步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今年年初出台的《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旨在建立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随着投资、出口增长的下降和收入分配改革的深化,预计消费率将呈稳步提升趋势,逐步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今年一季度,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5%,比去年全年提高3.7个百分点。
其次,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明显加快。从发达经济体的增长经验看,一产、二产和三产业随着发展阶段的提升将依次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我国服务业发展潜力很大。从服务业内部结构看,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长将明显加快。据预测,到2015年,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将从2011年的42%上升到44.8%。
第三,地区差距由扩大转变为缩小。早在上世纪末,党中央、国务院就提出和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此后又实施了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和中部崛起战略。近年来,资金、技术开始向中、西部转移,地区协调发展的格局开始形成。
第四,城镇化率稳步提高,城乡收入差距逐渐缩小。中国人口基数庞大,每增长1个百分点,就有1300万以上的人口进入城市,再加上解决现有非户籍城市人口服务均等化所需要的投资,其间蕴含着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近年来,在多项政策措施的综合作用下,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高于城镇,城乡收入差距逐渐缩小。今年一季度,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长9.9%,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12.5%,后者明显高于前者。
由此可见,解决当前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有效应对未来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挑战,离不开持续推进改革。当前,要在总结改革经验和学习其他国家长处的基础上,深入研究、系统设计改革总体方案,提出清晰的改革路线图和明确的改革时间表,以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特别是要从解决当前突出矛盾出发,找准关乎全局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及时推出新举措,实现新突破。
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当前处理好二者之间关系的重点是强化市场在配置社会资源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减少政府对市场、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而不是相反。要真正把市场能做的事还给市场,把社会能办好的事交给社会,把政府应管的事情切实管好。完善市场准入制度,促进各种所有制企业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
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要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破除转变发展方式的体制性障碍。为此,必须深化收入分配改革,建立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探索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管理制度,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切实理顺中央与地方、政府与企业的关系,防止地区间产业结构趋同化,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缓解产能过剩矛盾,等等。
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构造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进一步确立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促进科技与经济的有机结合;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有效利用全球教育资源,形成有利于创新性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加强执法力度,切实保护创新者的积极性。要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形成协同创新和开放创新的新格局。
生态环境关系人民福祉,关乎子孙后代和民族未来。必须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美丽中国建设步伐。加快土地、水、电、油、气等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使其能够真实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稀缺程度和开发利用过程中的环境损害成本。加快完善市场监管法律法规,强化各类市场主体在资源开发利用、污染排放等方面的外在约束,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过去的30多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根本动力是改革开放。相信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不断破解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难题,中国经济战略调整任务一定能够实现。
(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责任编辑:周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