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红绿灯无关 “中国式过马路”引权利尴尬
消除“中国式过马路”,并非搞几天运动型、选择型执法,就能解决的难题。这需要市民们的理解,强化规则意识,同时,也更需要执法部门的文明执法和常态执法。网易汽车综合3月23日报道 “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的“中国式过马路”,从去年开始就成为舆论热议的话题,然而如何管理成为各大城市头疼的问题。自3月1日起浙江省查处了“中国式过马路”的闯红灯行为高达8283起。在严管之下,行人开始守规矩了不少。然而小部分行人依旧表示不服,甚至出现多起行人打骂交警的事件。
处罚“中国式过马路”的活动,在许多地区和城市都已经开展。《道路交通安全法》有明确的规定,行人通行路口或横过道路应该走人行横道或过街设施,如果行人违反了道路通行的相关规定,交通执法部门要对行人处以5元以上50元以下的罚款。交警部门对“中国式过马路”进行处罚,是依法依章办事,并无不妥。
可是,在浙江处罚“中国式过马路”却遇到“不服”、“打骂交警”的情况还是说明这样一个现实:市民的有些习惯,并非可以用处罚就能改变。作为一名普通市民,笔者认为处罚“中国式过马路”有着非常复杂的社会伦理困境和权力困境。单方面指责市民无公德、无法律意识,可能有些偏颇。我们能够看到,交警遭遇不服和打骂抗法的情况,毕竟是少数。大多数市民们的法律意识、规则意识,并没有淡薄到丛林社会的水平。那么,处罚“中国式过马路”的难点,究竟在哪里?
一方面,我们要看到“中国式过马路”的伦理困境。“中国式过马路”并非完全道德问题,还有可能是外部环境倒逼所致。早在2010年,就有媒体调查发现,“中国人已经成为最着急、最不耐烦的地球人”,而且,“没有耐心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态”。从几十年前绝大部分国人还没有多少时间概念,到现在许多国人连上厕所都要数秒,其中的变化,可谓惊人。至于过马路,难免会在“我要开会”、“上班马上就要迟到了”等借口下演变成“中国式过马路”。因此,纾解“中国式过马路”问题,仅有道德价值评判,并不够。
另一方面,我们还要看到“中国式过马路”的权力尴尬。许多路人,之所以对处罚“中国式过马路”不服,不仅仅是规则意识淡薄,公众更为担心的是,处罚“中国式过马路”的行动,能够坚持多久?仅仅是一场应景的运动,还是作为执行《道路交通安全法》的体制常态?如果对“中国式过马路”的处罚不能常态化,则很可能导致这样的陋习卷土重来,自己接受了处罚也是白处罚。
“最着急中国人”让“中国式过马路”有了许多看似正当的理由;而交警部门突出其来的处罚运动,也令这样的处罚越看越像是运动。更加上,对许多市民们而言,在对待别人的陋习时,会拥有一套价值评判;可一旦处罚到了自己的头上,心里还会产生许多不服。道路交通属于公共领域,从路人甲到自行车,从电动车到宝马车,都需要在交通法面前一律平等。正如我们无论是穷人,还是富人,都需要遵守所有的法律。树立雷打不动的规则意识仍然是广大市民的必须要做的事。
消除“中国式过马路”,并非搞几天运动型、选择型执法,就能解决的难题。这需要市民们的理解,强化规则意识,同时,也更需要执法部门的文明执法和常态执法。
医“中国式过马路”需文火慢熬
据悉,今年以来,不独浙江,还有北京、深圳等多个地方开始通过类似手段来严惩行人交通违章行为。可见,以大量增加警力、用罚款的方式进行集中严查,差不多已经成为各地治理行为违章现象的共识。不过,对这种“以罚代管”能否有效,笔者持相当怀疑的态度。
按理说,严查行为违章并非于法无据,《道路交通安全法》明确规定,行人通行路口或横过道路应该走人行横道或过街设施,交通执法部门可对违章者处以5元以上50元以下的罚款。从统计数据看,行人违章导致的交通事故占到相当大的比例,可占总数的一半以上,因此有专家主张,行人违章不但应该罚款,还应该成为交通肇事犯罪的主体。而从行人的违章心理分析,违章不受罚也是他们敢于违章的原因之一。
“过马路”之所以被冠以“中国式”之名,是规则意识较为淡漠的文化心理。很多人对规则采取的是“合则用之,不合则弃之”的实用主义态度。再分析更具体一些的原因,有专家指出,中国红绿灯的设置偏向机动车,行人路权无法得到保障,人行通道的设置也不尽合理。这些都是导致行人违章现象普遍存在的客观原因。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改善,要有效地治理“中国式过马路”,显然极为困难。
但从道理上说,这些都不能成为否定严格处罚的理由。那就要从这类处罚的可行性上进一步分析。行人不像司机,一有违章就可记录在案。发现、记录和处罚行人的交通违章,不但执法成本高,技术操作层面也极为困难。像浙江省公安厅这样的大规模的“集中”行动,显然很难持续,如果只能“集中”见效,则过后又一切依旧。
客观地说,对行人违章行动的处罚虽然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但确实没有很好地落实。我以为主要原因并不在执法部门对行人违章法外开恩,而在于难于操作,故往往知难而退。既然不能像惩治酒驾那样以可行的强制性规则迅速生效,那么,治理“中国式过马路”,需要文火慢熬的慢功夫,应该在着力改善城市交通状况的基础上,努力提升人们的交通文明意识和规则意识。当守规则者不再有“挺傻”的感觉时,“中国式过马路”的景观才会消失。(刘国强)
(责任编辑: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