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南通市市长张国华
本报记者 陈学慧 薛海燕
随着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群众的期待也在发生着变化。是否建成全面小康,关键在于群众的满意和认可
全面小康社会是什么样?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南通市市长张国华对此感受很深。在2011年调任南通市工作之前,张国华在昆山市担任领导职务将近9年,见证并直接参与了昆山率先创建小康社会样本,进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实践活动,还参与了江苏省小康及基本现代化量化指标体系的制订。张国华代表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出发点是建设一个不含水分、群众认可、群众得实惠的小康,关键点是“全面”。
记者在2006年曾在昆山采访调研一周,时任昆山市长的张国华告诉记者,“百姓不富,农民不富,GDP数字再高也没有多少意义。”农民自报数据显示,2004年昆山农民实际人均纯收入为8922元,而到了2012年,昆山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2130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倍以上。
在区域差距和城乡差距大的中国,昆山是独有的,但从昆山的实践可以看出,“昆山经验”最大的亮点是坚持科学发展观。
在新的起点,张国华代表对全面小康社会的理解是,一要看发展的质量高不高。结合南通实践,质量提升的发展首要是结构优化的发展、效率提升的发展、创新驱动的发展、竞争力提升的发展。二要看群众得到的实惠多不多。这些实惠包括:百姓收入是否持续上升、保障水平是否持续提高、民生投入是否持续增加,公共服务水平是否持续提升等。持续意味着不能是短期行为,不能一蹴而就,是需要长期坚持努力的。
张国华代表表示,随着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群众的期待也在发生着变化。是否建成全面小康,关键在于群众的满意和认可。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的加快,需要更加注重质量效益的发展,更加注重人的发展,在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中提升发展质量,提高惠民程度。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