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公务宴请扎堆驻京办 治理舌尖上的腐败真难?

2013年01月28日 17:33   来源:荆楚网   赵玉雄

  日前,记者暗访甘肃、福建、河北、河南、内蒙古、四川等10余家省级驻京办餐厅,大多均被告知,至少3日内餐厅的包间和宴会厅都已预订一空,“主要都是国企和政府部门的公务接待和年会”。(1月28日《新京报》)

  去年年底,中央出台“八项规定”、“六项禁令”后,遏制“舌尖上的腐败”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霎时,铺天盖地的红头文件扑面而来,公务接待“四菜一汤”、不上烟酒、不吃高档菜肴……在全国一片叫好声中,星级酒店可谓“门庭冷落鞍马稀”。

  正当人们以为长期以来饱受诟病的官场请吃请喝之风受到有效遏制之时,却频频传来消息,“舌尖上的腐败”转移“战场”,由公开走向隐蔽,超星级的机关“食堂”、办事处酒店等成为官员们吃喝的宠儿。难道就真的管不住官员们那张嘴么?问题到底出在哪?

  一边发红头文件遏制“舌尖上的腐败”,一边暗地里大吃大喝,归根结底还是权力没被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这些官员从未真正想过要厉行节约、反对“舌尖上的浪费”,在他们心里请吃请喝就是“联络感情”、“勾兑关系”、“商谈工作”,工作离开了酒桌就无法开展。至于那铺天盖地的红头文件,是因为是“上行”,所以还得“下效”,“效果”只要能欺瞒上级、愚弄群众便可。

  其实,要遏制“舌尖上的腐败”并不难,关键是要有决心。“红头文件”虽然能让官员们有所顾忌与收敛,但毕竟是自己制定的规矩,缺乏有效的制约措施,难免发生“对待他人是共产主义、对待自己是自由主义”的现象。前些年大家都觉得酒驾治理难,酒驾入刑后,真治理就不难了。如果让公款吃喝透明化,加强审计和监督,通过立法的方式对公款吃喝浪费达到一定数额者给予处罚,“舌尖上的腐败”方可治根。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