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乔瑞庆:官方基尼系数遭质疑 比数字更重要的是什么?

2013年01月22日 06:28   来源:中国经济网   

    近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从2003年到2012年的基尼系数,其中2012年的基尼系数为0.474。过去的十年中,基尼系数从2003年的0.479上升到2008年的0.491,达到最高,然后逐年回落至2012年的0.474。

    中国近十年的基尼系数,一直披着神秘的面纱。其原因有二,一是2000年公布全国基尼系数之后,再也没有公布过;二是国人日渐感受到贫富差距拉大,急切想知道官方对国内的贫富差距程度是如何评价的,而官方公布的全国基尼系数无疑是进行这一评价的最好指标。

    因其神秘,所以备受关注。每个人都想知道中国的贫富差距究竟有多大。不断有学者和民间研究机构爆出自己的测算结果,而每一个测算结果的公布都会“一石激起千层浪”。2007年厉以宁教授根据其新基尼系数理论测算中国的基尼系数低于0.2,继而得出中国不存在贫富分化问题的结论,这个结果极其匪夷所思,与人们的直观感受明显不符。结果一发布,网上骂声一片,偶有力挺者也被谩骂声淹没。中国社科院居民收入分配研究课题组测算的中国基尼系数是:1988年0.382,1995年0.455,2002年0.454,2007年0.48。这个结果反映出中国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趋势,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去年12月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的研究显示,2010年全国基尼系数为0.61。这个超过国际警戒线0.4的大数字,让一些人震惊之余,还感到不敢相信,但也有很多人选择了相信,关于该数据准确与否的评论始终不断。

    无论是学者还是民间研究机构,其研究结论都缺乏足够的权威性,于是国人寄希望于官方的权威数据。千呼万唤之后,官方数据终于出来了,但问题也出来了。2010年的官方全国基尼系数是0.481,远低于西南财大研究机构的数据0.61;2007年的官方基尼系数是0.484,而中国社科院居民收入分配研究课题组的数据是0.48,二者差不多。民众在质疑官方数据与西南财大差距大的同时,却没有提到官方数据与社科院的一致。或许是中国社科院居民收入分配研究课题组所提供的数据知晓的人少,或许是2010年离我们更近一些,亦或许是人们只愿意承认较大的收入差距才是事实。但无论哪种原因,这个争议背后是国人对收入分配现状的不满。

    笔者以为,无论是哪个数据,数据本身并不重要。基尼系数只是一个指标,一个数字而已,其背后反映的问题才是关键所在。无论哪种研究结果都证实了两点:一是中国的收入分配差距过大,除了厉先生的研究结论,所有的研究数据都超过了国际警戒线;二是中国的收入分配差距到了必须调整的时候了,除了厉先生以外,所有的研究者都提出要改变目前收入分配不公的现状。承认了这两点,再对数字大小进行争议就仅仅是一个纯粹的技术处理问题了。承认了这两点,无论是学者、民间机构,还是官方,都应该更多地研究是什么造成了收入分配差距,这个差距如何缩小。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从2008年开始,国内的基尼系数是递减的。那么,相关机构就应该着力研究这个趋势是否存在。如果存在,是什么方面的原因造就的?如果不存在,就要找出能够真正缩小贫富差距,降低基尼系数的方法。毕竟,每个人乐于看到的是收入分配差距的日益缩小,而不是数据准确与否的口水战。(乔瑞庆)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统计局为何不愿公布基尼系数的准确数字?

 

“基尼系数逼近警戒线”的不仅是中国农村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