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4日:PM2.5爆表 都是"吸尘器"谁也别想躲猫猫

2013年01月14日 10:17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2013年的第二个周末,全国中东部地区都陷入严重的雾霾和污染天中,遭遇“史上最脏”,还正在向南北扩张。中国环境监测总站重点监测的33个城市,空气质量级别都是“严重污染”,北京PM2.5浓度逼近1000。市民抱怨“空气有毒”,还严重影响了交通,多地高速关闭航班取消或延误。

 

北京PM2.5浓度逼近1000

 

    人人都是“吸尘器”,谁也别想躲猫猫

    【齐鲁晚报】雾霾之中最具讽刺意味的画面,莫过于蜗行的汽车长龙。几乎每个人都会为这恼人的空气抱怨几句,但肯舍得暂停几天不开汽车的寥寥无几。汽车尾气是城市中PM2.5的主要来源,而PM2.5对人体健康有严重危害,这些科学知识早就广为传播,却很难改变大多数人的行为习惯。或许都想着,自己少开一天车并不会明显减少污染,买了车停在那里却是明显的吃亏。伴随着PM2.5愈演愈烈,中国汽车的保有量轻松越过一亿辆大关,很多城市为治污付出的努力正在被这个不断增长的数值抵消。所谓的“改善性需求”带动了各地楼市的高温不退,而建筑行业产生的扬尘通常不会被急于改善居住环境的人想到。以改善个人生活的名义加剧空气污染,说到底还是公共意识的缺乏,具体表现就是对公共空间和公共生活没有权利意识,只有不负责任的占有和破坏。[详细]

    北京发展的深层困境

    【光明日报】公共交通的集中发展和机动车治理方案都相当于被现实逼出来的政策,应急性较强前瞻性较差,又使城市在规划上失去了先机。此刻笼罩京城的雾霾,虽可泛泛归结为现代化、工业化之殇,但也是城市治理中负面因素累积的结果。控制城市功能、控制进入北京的项目以及机动车治理成熟化,都是防止未来雾锁京城景象频频出现的重要方法。[详细]

    雾霾袭击中国的周末 政府部门似乎都在休息

    【中国青年报】雾霾笼罩中国一些城市已有两天多了,虽在及时披露有关信息等方面作了一些努力,可至今还没有政府部门向公众通报此次雾霾天气的成因,政府部门提供的警示和服务也严重滞后。据报道,这种恶劣的雾霾天气还将持续,就到工作日了,学校应不应该停课,公共交通应该如何作为?是否应采取人工降雨缓解污染,政府对此似乎并无准备。

    更让人无法原谅的是,政府并未以让舆论和公众看得见的方式去努力治理雾霾问题,并没有让公众看到政府的努力。这不是中国第一次遭受雾霾的围困了,2011年年底时弥漫大半个中国的雾霾,至今仍让公众记忆犹新。雾霾问题的根源在哪里?政府会采取哪些措施解决雾霾问题?雾霾天来临时政府该如何提供公共服务加以应对?可从这几天的应对看,政府部门与以前相比仍没有长进,没有经验,没有服务,缺乏应对准备。[详细]

    政府不是环境污染的唯一责任方

    【环球时报】环境问题之难,就难在它会触动全社会的发展利益,只要彻底改变前一阶段政府遮遮掩掩的做法,把事情完全敞开,社会在“该冲谁撒气”的问题上完全可以搞明白。

    环境问题应完全回到环境问题上,避免政治在这里若隐若现,节外生枝。它应当成为中国社会面对巨大难题时就事论事的真正尝试和实践,也应成为一个样板。环境问题已经让我们苦不堪言了,我们不应再让政治搅进来折磨我们自己。[详细]

    “厚德载雾,自强不吸”不是全面小康

    【人民日报】经济发展再也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城市管理再也不能以“空气不好是小事”心态来应对突发情况,居民生活再也不能只图自己方便、不管环境负担。只有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我们才可能拥有天蓝、地绿、水净、风清的美好家园。

    美丽中国,从健康呼吸开始。[详细]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2003年非典(SARS)病毒流行对中国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恐慌令人记忆犹新,之后曾经一度引起中国各界的反思:在贫富差距面前,在社会阶层划分面前,病毒的袭来是所有人无路可逃的。“厚德载雾,自强不吸”虽有戏谑的成分却清楚地昭示了中国环境的真实状态,在空气面前,无论是高帅富还是屌丝都没有选择性呼吸的权利。环境的报复是无法用经济来补偿的,当下对环保的选择即是对未来生命的尊重。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李志强)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