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这两天,“南方要不要集中供暖”的话题又随着气温骤降而陡然升温。国内多位相关领域的专家在接受采访时认为,不仅南方不该集中供暖,甚至北方的集中供暖模式都需要改革。无论是从居民小家出发算经济账,还是从国家全局出发算能源战略账,集中供暖都不是合理的选项。(1月5日《文汇报》)
有呼唤,更要有回应
中国经济网网友 刘凯玲
如果说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百废待兴,物质、能源匮乏,南方不具备供暖条件的话,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意义的南北供暖划界已经不能适应社会需要。决策层从宏观层面把南方集中供暖问题提上议事日程,制定南方供暖规划,完善南方供暖设施,让广大南方居民与北方居民一道感受温暖的冬季,条件已经成熟。
虽说南方与北方的情况不一样,南方都要集中供暖面临供暖设施建设任务繁重,此前建筑、道路未预留管网铺设空间,经费缺口偏大,增加能源供应压力等困难,但是政府体现责任担当,正视南方居民的取暖诉求,压缩三公消费支出,给予政策倾斜,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制定采暖方案,化解南方人冬季难熬的尴尬,我们拭目以待。
会让人身体舒适,还是不适?
中国经济网网友 关东客
“北方人得瑟,南方人哆嗦。”这是寒冷冬日南北方有无暖气的明显写照。但正如没有人愿意习惯湿冷一样,也没有人去拒绝温暖的“不适应”。虽然南方集中供暖的问题尚存争议,但政府对居民的取暖问题却不能不管不顾。没有集中供暖,可以制定取暖政策,增加取暖补贴。因为“冬暖夏凉”的梦想,不仅北方人有,南方人同样也有。
“集中供暖”能否促进“幸福武汉”?
中国经济网网友 张继
随着近年来极端气候的不断增多,我国南方也不时出现了“冷冬”,习惯了温暖气候的部分南方人也渴盼用上暖气。最近几天的低温天气更是让“南方集中供暖”逐渐升温。于是媒体就此问题抛出了政协委员的提案,并将城市的“集中供暖”与优秀人才的去留相连,表面上看,这个理由显得底气十足,但细细思量却发现诸多疑问。
为啥提了10多年的提案却没有采纳?“集中供暖”能否促进“幸福武汉”?
不可否认,集中供暖能让市民感受到幸福,或者说能够增加幸福武汉的成色。但与集中供暖相比,我们能否将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和精力投入到弱势全体的救助上?能否多改善一下市民的居住环境?作为政协委员,我们关注的目光是否能宽阔一些?多为普通群众的民生大计考虑一下?比如经济发展方面、增收致富方面、市民就业方面等等。
南方城市集中供暖:应是建成小康的一部分
中国经济网网友 李六合
固然有专家称,南方居民已习惯冬季的湿冷气候,如果突然增加集中供暖,可能导致其身体不适应。笔者对此不敢苟同。说什么“南方居民已习惯冬季的湿冷气候”完全是主观臆断,试问,过去国人习惯了骑自行车,现在不是到处都是私家车了!习惯了单身,大家都可以不用结婚了;习惯了低工资,也没必要涨工资了吗?“南方居民已习惯冬季的湿冷气候”那是过去的时代经济基础差,没有集中供暖的经济条件,现在改革30多年后国人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也有了集中供暖的经济基础,大冬天的谁不希望有个温暖的环境生活和工作?况且党和政府一直要求关注民生,十八大又提出2020年建成小康社会,所以南方城市集中供暖应是建成小康的一部分。
至于南方集中供暖成本高、会让空气差等问题的确存在,但面对“民生善举”的困难,党和政府应该迎难而上,想法解决创新,难道比上天入地还困难吗?不然还要我们共产党员干什么呢?习近平总书记在常委见面会上的讲话指出:人民期盼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可见南方城市集中供暖应得到政策层面的认可,并逐步付诸实施。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友向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的投稿,征稿邮箱:cepl#mail.ce.cn(#改为@)。
更多热点话题请点击>>>网言众议
(责任编辑: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