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穿得这么脏,就不应该坐公交车,应该自己走路回家!”日前,在重庆825路公交车上,一名老太呵斥身旁风尘仆仆的农民工,指责其影响市容。当时车上的其他乘客无不对这名老太的话感到愤怒,“真正影响市容的是这名老太!”该事件被网友上传到新浪微博,引来众多网友关注。(12月30日《重庆商报》)
我们首先来看一下,争执双方当时的表现。衣上沾有尘土和涂料的农民工是小心翼翼——见空位没人坐才敢坐下去,并且只坐了一半身子;穿着时髦的老太是趾高气扬——先是将身体向车窗外倾斜,然后又是一阵怒斥。按理说,二人都是乘客,履行了同等的交费义务,就应当拥有平等的乘车权利,为何只因着装打扮的不同抑或身份的不同,却表现出如此的迥异?
最些年来,从政府到媒体以至到许许多多的市民都在关注农民工问题,主张善待农民工,平等对待农民工,也付诸了许多行动,但却很难从根本上扭转农民工对城市、城里人的看法。之所以会产生如此强烈的反差,问题的症结在于我们关心农民工还是出于功利心态。人们通常认为,农民工为城市建设做出了贡献,企业的生产经营、市民的日常生活都离不开农民工,所以,要善待和平等对待农民工。这样理解固然不错,但注重的仅仅是农民工“为我所用”的工具性价值。在这种功利逻辑的指导下,只要是对自己“没有用处”或“用处不大”的民工,自然就加以歧视乃至排斥。比如,报道中老太对农民工的怒斥就是典型的例证。
这样一来,多数城里人善待的就是农民工个体,而非农民工群体,难以在全社会形成平等对待农民工的浓厚氛围。从更深层次讲,在农民工问题的话语中,作为发言者的“我们”似乎与广大农民工是分立的。我们往往以城市、企业、家庭、个人的需要来看待农民工,而很少以同属一个社会的成员和公民来看待他们。农民工作为人、作为同胞、作为公民权利的主体往往被忽视了。当我们呼吁平等对待、善待农民工时,当我们去帮助救济农民工时,不少人是抱着同情、施舍的心理以及功利性目的来表现仁爱和友善。在这样的基础上,农民工是很难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平等。
与农民工之间的关系是融洽还是紧张,隔阂是缩短还是扩大,反映出的是我们对待农民工的观念与感情问题。如果观念与感情转变不过来,就不可能真正做到平等对待农民工、切实尊重农民工、自觉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公交车上农民工被怒斥这起事件再次告诉我们:平等对待农民工,是我们的责任,而不是一种恩惠。更进一步讲,对农民工权益的保护,就是对我们自己权益的保护;我们希望农民工如何对自己,我们就要如何对待农民工——正如车上一位10岁小学生所言,“如果没有农民工,就不会有我们城市里的一切,你这么瞧不起他们,他们以后不来建设城市了怎么办?”
(责任编辑:周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