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在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相对复杂的环境下,我国经济逐步实现了软着陆。经济企稳回升,全年经济增速预计将高于年初制定的7.5%增长目标,这归因于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实际上,市场对2013年中国经济的增长情况更为关注。中国经济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经济潜在增速放缓的确定性与经济下行风险的不确定性并存,经济转型的迫切性与经济增长新路径的不确定性同在,这使得中国经济增长形势更为复杂,不过市场一致预期2013年我国经济将温和复苏,改革势在必行。
短期经济向好
我国经济在经历了持续放缓后,已经有所企稳回升,有效需求回暖将推动这种趋势延续至2013年。中国宏观经济先行指数已连续两个月企稳反弹,而OECD中国领先指数则自10月起也稳步回升,这预示着短期内我国经济有持续改善的趋势。
我国宏观经济短期向好,社会需求得到持续改善,这背后的主要推动力来自企业去库存周期后的补库存、政府主导的基建投资增速持续回升以及稳健的国内消费需求。PMI产成品库存和原材料库存指数均触及阶段性低点后,呈现回升态势,预示着企业已经开始补库存,这对于修复我国经济内生增长动力有积极意义。同时,宏观调控政策在我国经济自主增长动力减弱后,及时、有效地加强了逆周期管理,以避免经济硬着陆。考虑到今年发改委审批了大量基建投资项目,预计2013年基建投资会继续加快。2012年,消费增速保持平稳,预示着消费需求增长的稳健性和可持续性。而更为值得关注的是,我国居民消费行为和消费需求层次都在发生较大变化,新的居民消费增长点在逐步形成。
经济增长的中长期问题有待解决
我国的经济社会环境正在发生实质性变化,使得经济增长面临考验。可以说,中国经济短期发展不悲观,但是中长期形势并不令人乐观,制约经济增长的结构性因素仍然存在,这将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第一,人口红利逐步消失。自2011年开始,劳动力供给放缓,未来中青年人口占比也会下降。劳动力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低,这对于那些劳动密集型行业打击最大。
第二,以工业为带动的资本形成增速下降。我国工业化率已达到47%左右,远高于美国、日本、韩国的26%、20%和28%,也高于这些国家工业化率的历史最高值,这可能意味着我国工业化会逐步进入后期,由此所带动的资本形成增速也将放缓。
第三,全要素成产率持续下降。改革开放30多年所形成的红利逐步释放殆尽,部分行业垄断、僵化的户籍制度阻碍了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市场自主运行受到干预,市场资源配置效率下降。
实际上,中国经济增长的中长期难题,不外乎是原有经济增长模式所依赖的比较优势逐步下降,造成经济增长动能不足,这也有利于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形成新的比较优势和经济增长源动力。
改革已成社会共识
面对经济增长难题、日益膨胀的社会矛盾、更加复杂的内外环境,改革已成为促进中国经济较快增长的共识,当前改革势在必行,也十分迫切。我国需要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重新凝聚人心。新一届领导人上任后的表态和行动,也在向外界传递着中国需要改革以及如何改革的积极信号。但是,任何改革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尤其是在我国经历了30多年的改革后,小修小补的改革边际效应已经非常低了,改革将进入攻坚阶段,当然也会面对更多阻力。这也意味着,改革的成败也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因素,我们需要以更加乐观的心态来推动改革,也需要做好部分改革难以形成实质影响的心理准备。
就2013年宏观经济政策而言,需要重视影响经济增长的短期因素和中长期因素、国内因素和国外因素;需要统筹宏观调控政策,以全球化视角通过逆周期管理政策解决有效需求不足问题;以实干创新精神通过各项改革措施,解决桎梏经济增长的中长期因素和结构性因素,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袁吉伟)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李佐军:经济要经历调整过程 转型和改革是关键
以保增长促进改革
面对经济增长减速 亟需“顶层设计”的经济体制改革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