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北京补缴社保不能购房 这样的“好事”应再多些

2012年12月19日 16:35   来源:齐鲁网   王继凯

  在去年开始执行的限购政策中,非京籍家庭如购房,需要在京连续5年以上缴纳社保或个税。从而,一些所谓的代办公司以代办补缴社保获取购房资格为名,诓骗购房者。昨日,市住建委和市人力社保局联合发布消息,今起,补交社保在购房资格审核中将不予认可,同时明确了购房资格中社保缴纳的相关条件。(12月18日《新京报》)

  房子对于中国人来说,在家庭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用老百姓的话说,连房子都没有,怎么能算个家。但并不是每个家庭都能如愿以偿的拥有自家的房子。究其原因,除了房价让大多数老百姓望而生畏外,比如,像北京、上海等城市对于非“京”、“沪”籍居民家庭购房的一些额外限制,有时也成为一道不可逾越的障碍。

  当然,像北京要求非京籍居民家庭购房须“连续5年缴纳社会保险”的规定,本意是为了维护真正需要购房的家庭,避免一些根本没在北京工作或工作时间很短的人获得购房资格,挤占有限的房产公共资源。可是,有的人偏偏利用制度的漏洞,以“补缴社保”的方式来达到“非法”获得购房的目的。“据媒体报道,个别机构曾经办理过通过补齐社保而取得购房资格,补齐5年社保的资金连带办理费用共10万元。”

  于是,“为了坚决查处诓骗购房人以‘获取购房资格’为由非法代办补缴社保的行为,防止不法机构和个人以此非法获利。”北京住建部门作出“补交社保在购房资格审核中将不予认可”的“完善”性制度。

  按理说这是好事,可以让有心购房而又不符合条件的非京籍家庭少动“歪心思”,避免受“中介机构”的蛊惑而“陪了夫人又折兵”,应该受到非京籍家庭的欢迎。可是,政府对“以缴纳社保条件购房的家庭在全市购房家庭的占比仅为5%”的购房群体的资格做出进一步限制,不能不说,让人从心理上有一种歧视的反感。

  尤其,对于渴望融入城市,并为城市建设和发展努力工作的普通劳动者来说,由于生存的压力和争取自身利益力量的微薄,常常让他们不得不被迫“四处”奔波。一旦,当他们想在某个曾为之抛洒汗水的城市“落脚”时,突然发现,他们连拥有一个“家”的资格都没有。我不知道我们的政策制定者怎样理解这些人的悲哀,还能理直气壮的说政策是为了维护更多人的公平与利益吗?当然,很多人会说,就是让他们买房子,他们有钱吗?不可否认,这当然是事实。

  房子作为最重要的公共资源,本该更好的为民众服务,满足民众的需求。希望,政府部门能够像取消“补交社保”保障正常缴纳社保的非京籍家庭的利益一样,出台更多的维护普通民众分享城市发展成果拥有“家”的梦想的好事。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