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网言众议:招行"拼爹门",还有多少"备注"不为人知?

2012年12月19日 10:45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一则《招商银行济南校园招聘爆出“拼爹门”》的帖子称“12日下午招商银行官网可下载区的面试名单上,最后一栏居然出现“备注”,内容赫然写着某某行长亲戚关系、局某领导关系、客户关系!”招商银行总行进行了回应,称“已向济南分行派驻工作组,核实相关情况。如有违规行为,将严肃处理。”(12月17日 新华网)

 

    一则《招商银行济南校园招聘爆出“拼爹门”》的帖子称“12日下午招商银行官网可下载区的面试名单上,最后一栏居然出现“备注”,内容赫然写着某某行长亲戚关系、局某领导关系、客户关系!”招商银行总行进行了回应,称“已向济南分行派驻工作组,核实相关情况。如有违规行为,将严肃处理。”(



    还有多少“拼爹备注”不为人知?

    中国经济网网友 刘雨杭

    赤裸裸的关系链在挑战着世人的底线,还有多少“拼爹备注”不为人知?诚信二字何在?综观国内公务员、事业单位、央企招聘,似乎找关系已成为公开的秘密,这种拼关系的泛滥,对于人们心中公平感的破坏杀伤力是极大的,对于人才的流失和市场的扭曲更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招商拼爹门”只是招聘黑幕中的冰山一角,还有更多隐藏在深处的拼爹招聘在进行,致使整个社会整体诚信度再逐步变低,“爱拼才会赢”是自欺欺人之举必须及时悬崖勒马。同时,相关法律法规应对“潜规则”加以整治,用机制来堵住漏洞,一旦发现严惩不贷。也希望招商银行能借此事进一步自省,重塑自身良好形象。

    “拼爹”拼掉的是权利机构的公信力

    中国经济网网友 袁宝

    每一起事件,我们都可以看到权力的影子。当“拼爹”成为录用原则的时候,这样的招聘必将失信于民。“拼爹”事件一次次撕裂着社会的道德情感,是公平正义低下的表现。官二代、富二代不断撩拨着社会的敏感神经,没有背景、没有关系的贫二代,则成为时代的弃儿,如果一个社会的政治精英和经济精英都不讲公平正义了,那这个社会还有何正义可言呢?显而易见,这是整个社会风气的问题,当社会的整体诚信度很低、廉洁度不高,这个东西是很难避免和杜绝的。所以我们才呼唤权利公平、机会公平和规则公平,让个人可以通过后天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任由“拼爹”之风蔓延扩散,只会助长利益固化、社会板结。

    企业招聘岂可成为权贵自留地

    中国经济网网友 刘靖

    “拼爹门”的频繁上演也标示着现在的招聘已经越来越没有了底线,许多本是心里知道就行的“潜规则”变成了“明规则”,大摇大摆的走上前台,“拼爹”拼得是理直气壮、气壮山河。“拼爹招聘”盛行其归根结底是因为其压根没有把人才选拔当成一种社会公共资源,而是当成了自己可以世袭的一种私有资源。这严重拷问着当前相关法律监督制度。

    “亲友团”应聘反映出权利的病态

    中国经济网网友 唐见

    这种裙带关系的“家族式亲友团”应聘一方面反映出了中国就业压力巨大,另一反面也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态和腐败深入骨髓。从知识改变命运到“干爹”改变命运再到“拼爹”决定命运,平民子弟靠自身奋斗咸鱼翻身的希望日益渺茫。

    拼爹门其实上已经成为一种潜规则,也是官二代的一种特权,国企招聘的时候都是这样,没有好爹学习再好也没用。如今拼爹似乎成了唯一或者必须的发展途径,这就让人扼腕了。这样的风气,让平常百姓看不到希望,这是最可怕的。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友向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的投稿,征稿邮箱:cepl#mail.ce.cn(#改为@)。

 

    更多热点话题请点击>>>网言众议

(责任编辑:李志强)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