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农产品多用出口"是本末倒置

2012年12月11日 09:38   来源:东方网   毕晓哲

  联合国粮农组织估计,今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近5.9亿吨,相当于世界总产量的1/4。粮农组织还表示,2010年中国的蔬菜和瓜类产量占全世界的56%。然而,最近在北京举行的一场论坛上,农业专家说,本土最好的农产品用于出口了,因为出口食品的国际标准比国内标准严格得多。与此同时,国内消费者经常对国内质量低下甚至不安全的产品感到沮丧,而农民的问题是经常无法卖出合理的价格。(12月10日环球网)

  出现专家所称的“最好农产品多用出口”,与国内农产品检测标准相对宽松有关,据称,销往日本的产品必须通过240多项检测,但如果销往国内,只需经过几道检测。检测标准的“内外有别”,会将高品质的产品导向国外市场,而低品质的农产品就容易留在国内。其二,不排除与国内相当低的消费水平有关。出口到香港的内地农产品的合格率高达99.9%,但农产品价格却是内地的数倍、十数倍,这其实与国内整体经济实力、消费能力密切相关。其三,并不排除由于监管部门习惯上的监管重心,更多的放在了出口农产品上,导致内销产品疏于管理。2007年中国出口农产品发生几起负面事件,有关部门反应迅速,权威媒体报道称,“紧接着,中国有关部门查处了若干家违规出口企业,给予暂停出口的处分,努力维护作为农产品生产大国的出口信誉。”

  重视出口农产品质量没有错,但同样的“情况”和“事件”之下,涉内农产品质量问题处理起来却没有这么坚决、果断。“内外有别”的处理态度,也是导致国内农产品标准长期滞后、品质长期远低于出口产品的主要原因。在有关方面看来,重视出口农产品质量,是维护国家声誉的考虑,也是一个为生产种植者谋取的需要。譬如:保障和增加国内农产品出口,可以打造中国农产品的良好形象,可以占据更多份额的国际市场,可以创造更多的外汇等等。将“出口”放在首位和重点,似乎顺理成章。

  然而,这样的重视出口、实际上忽略国内农产品质量的现象,却是一个本末倒置的做法。国内人均消费水平低,并不代表公众要求的品质和安全标准低,一方面出口产品可以达到99%以上安全甚至100%,另一方面,在国内与食品、农业产品有关的安全问题却频繁发生,这会严重影响政府形象和公信力。如果说将食品或农产品安全当成一个必须“保证100%安全”的体系的话,将国内产品“放在次要地位”,本身就意味着对“100%安全”的一票否决。更何况,国内13亿人口的庞大消费市场,竟然相比国际上数量并不多的消费人群,却更不能保证安全,这样的做法无论如何是失之偏颇的。

  在农产品质量上重出口、轻内销,也是一个提升农产品品质的误区。实际上,只要真正把国内检测监管标准提升上来,国内消费市场做到了国际消费市场一样安全,出口产品的安全度同样会得到提升。二来,从鼓励农户积极性和改良国内农业产品结构的角度考量,一旦提升了国内消费的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也会让养殖种植户获得更多的收益。如果要想从根本上结束国内农产品低层次循环的现状,提升品质、提升安全度也是一个必要的选择。

(责任编辑:武晓娟)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