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不作为,莫把“年长”当借口

2024-09-29 07:27 来源:大河网

  “没干过,不会干”“文化不高,写不了”“不会电脑,填不了表”“身体不好,没法干”……勇于担当、积极作为,是党对各级干部的基本要求,也是干事创业的重要保障。然而,在基层干部队伍内部,却有极个别干部,他们把“年长”挂在嘴边,理直气壮推诿卸责。

  随着年龄增长,人的记忆力、精力和体力的确会逐渐下降,各单位适当照顾年龄大的干部职工,这是合情合理的。但大龄职工也要努力学习,主动担当作为,为单位年轻干部职工做好表率。如果认为自己的年龄长一点,进单位的时间早一点,就倚老卖老,躺在“功劳簿”上混日子,确实是很不应该的。

  把“年长”当借口,容易滋生不作为、慢作为。实事求是地说,在某些单位,确实有些工作不适合年龄大的干部去做,单位在工作分配上适当照顾他们无可厚非。但如果一些年龄偏大的干部,滋生了“当天和尚撞天钟”的思想,无论大事小情都是能推就推、能拖就拖,甚至还要明里、暗里撂挑子。这样的干部越多,单位风气就越堪忧。既容易滋生“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衙门作风,又很容易让群众碰软钉子,让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今天在研究,明天还是在研究,一直在路上,始终不能解决,会伤了群众的心。

  把“年长”当借口,推责卸责,影响着想干事、能干事干部队伍的积极性。在一些单位,一些基层干部,年龄刚过40,就开始以“老人”自居。遇到棘手工作,一句我“年长”就能躲进避风港,落个轻松自在;还有的以我“年长”为借口,整天无所事事,优哉游哉,端着茶杯,这个办公室坐一会,那个办公室吹一会,更有甚者,一些自称“年长”的干部,还要坐在办公室,“点评”其他同志工作中的得失,认为这些同志工作不行,吹嘘自己年轻的时候如何如何行,形成“干的干,看的看,看的还给干的提意见”这种奇怪的现象,久而久之,就会不断侵蚀整个单位的良好风气。

  干部干部,就是“干”字当头,先干一步。“年长”干部更应该从严要求自己,找准定位,既要以身作则,做给年轻人看、带着年轻人干;又要帮年轻人点点思路,传传经验,大家齐心协力,携起手来,就一定能促进单位、部门工作又好又快开展。(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臧梦雅)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干部不作为,莫把“年长”当借口

2024年09月29日 07:27   来源:大河网   江文

  “没干过,不会干”“文化不高,写不了”“不会电脑,填不了表”“身体不好,没法干”……勇于担当、积极作为,是党对各级干部的基本要求,也是干事创业的重要保障。然而,在基层干部队伍内部,却有极个别干部,他们把“年长”挂在嘴边,理直气壮推诿卸责。

  随着年龄增长,人的记忆力、精力和体力的确会逐渐下降,各单位适当照顾年龄大的干部职工,这是合情合理的。但大龄职工也要努力学习,主动担当作为,为单位年轻干部职工做好表率。如果认为自己的年龄长一点,进单位的时间早一点,就倚老卖老,躺在“功劳簿”上混日子,确实是很不应该的。

  把“年长”当借口,容易滋生不作为、慢作为。实事求是地说,在某些单位,确实有些工作不适合年龄大的干部去做,单位在工作分配上适当照顾他们无可厚非。但如果一些年龄偏大的干部,滋生了“当天和尚撞天钟”的思想,无论大事小情都是能推就推、能拖就拖,甚至还要明里、暗里撂挑子。这样的干部越多,单位风气就越堪忧。既容易滋生“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衙门作风,又很容易让群众碰软钉子,让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今天在研究,明天还是在研究,一直在路上,始终不能解决,会伤了群众的心。

  把“年长”当借口,推责卸责,影响着想干事、能干事干部队伍的积极性。在一些单位,一些基层干部,年龄刚过40,就开始以“老人”自居。遇到棘手工作,一句我“年长”就能躲进避风港,落个轻松自在;还有的以我“年长”为借口,整天无所事事,优哉游哉,端着茶杯,这个办公室坐一会,那个办公室吹一会,更有甚者,一些自称“年长”的干部,还要坐在办公室,“点评”其他同志工作中的得失,认为这些同志工作不行,吹嘘自己年轻的时候如何如何行,形成“干的干,看的看,看的还给干的提意见”这种奇怪的现象,久而久之,就会不断侵蚀整个单位的良好风气。

  干部干部,就是“干”字当头,先干一步。“年长”干部更应该从严要求自己,找准定位,既要以身作则,做给年轻人看、带着年轻人干;又要帮年轻人点点思路,传传经验,大家齐心协力,携起手来,就一定能促进单位、部门工作又好又快开展。(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