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大运河“美起来”“活起来”

2024-09-30 07:22 来源:光明日报

  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今年,是中国大运河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十周年。近年来,扬州依托运河,打造了一批新产品、新业态、新场景,如升级瘦西湖“二分明月忆扬州”夜游,策划各类沉浸式剧场演出,推出“食+景+宿+N”组合套餐等。文旅融合、活态传承的实践,让运河文化的魅力润物无声,深入人心。

  大运河沿线孕育了繁盛的运河文化,集聚了物质文化遗产1200多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50多项。一直以来,我国积极推进大运河文化带、生态带、旅游带建设,形成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合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大运河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划》《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规划》等一系列专项规划相继出台,通过不断加强对馆、址、园、岸、段等重点建设项目的支持,为大运河保护建设、文化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保护大运河是运河沿线所有地区的共同责任。经过十余年的不懈努力,大运河文化保护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扬州市推动运河三湾生态修复,将古运河所在地从环境脏乱差的工业区打造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北京市通过截污治污、河滨带生态修复、滩地小微湿地和城市公园建设改善水质,让古运河段焕然一新;天津市开展河湖“清四乱”“健康大运河”等专项行动,清淤护砌、截污治污、腾退岸线,修复运河两岸生态。放眼未来,须将大运河保护与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不仅要在物质上传承好,更要在精神上传承好,推动大运河新时代高质量发展。

  放眼未来,着力加强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进文化遗产资源系统性保护,为传承中华文化、延续历史文脉作出新贡献。近年来,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隋炀帝陵遗址博物馆、昆山戏曲百戏博物馆等一批博物馆次第建成开放,大型交响组歌《大运河》、歌剧《运之河》、舞剧《运·河》《千年运河》、美术精品创作《中国大运河史诗图卷》从不同角度展现运河之美,让古运河在新时代焕发新生;常州将河畔工业遗产改造为文创园区,吸引近90家文创类工作室和公司入驻,平均每年吸引70多万名游客参观;大运河台儿庄段所在地推动“旅游+”业态融合发展,开展一系列非遗类演艺活动,建设了40余座文化展馆。各地以生态起笔,以文化落笔,让大运河文化更好惠泽人民、造福四方。

  大运河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见证者,更是世界级人类文化遗产的瑰宝,凝结了中华民族劳动人民世世代代的智慧与汗水。未来,必须发挥创新创造的力量。围绕新技术、新场景、新业态,以科技赋能文化,为文化遗产提供符合时代的创新表达,让古老的大运河活在当下、走向未来,进一步焕发蓬勃生机。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是首座“国字号”大运河主题博物馆,在“运载千秋——新时代大运河重要考古成果展”的陈设展区,参观者一抬头,就能看见瑞兽海马驰骋奔腾,守护着船只穿桥而过;可以自行滑动的屏幕呈现着考古遗址保护与利用的现状,体现了交互性;展厅文物墙中暗藏玄机,10处精心设置的深入解读点带观众领略木岸狭河、河道总督署和一粒粟的故事。通过广泛运用智慧场景、复原投影、互动体验等先进展示手段,助力参观者增加参与感、体验感、沉浸感,让大运河的故事在人们心中传唱、共鸣。

  未来,要群策群力、携手前行,共同努力向世界讲好大运河故事,努力将大运河打造成为宣传中国形象、展示中华文明、彰显文化自信的亮丽名片,让大运河“美起来”“活起来”,成为中华文明的传承之河、生机勃勃的生态之河、造福人民的幸福之河,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恒魅力和时代风采!

  (作者:李广春,系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扬州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让大运河“美起来”“活起来”

2024年09月30日 07:22   来源:光明日报   李广春

  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今年,是中国大运河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十周年。近年来,扬州依托运河,打造了一批新产品、新业态、新场景,如升级瘦西湖“二分明月忆扬州”夜游,策划各类沉浸式剧场演出,推出“食+景+宿+N”组合套餐等。文旅融合、活态传承的实践,让运河文化的魅力润物无声,深入人心。

  大运河沿线孕育了繁盛的运河文化,集聚了物质文化遗产1200多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50多项。一直以来,我国积极推进大运河文化带、生态带、旅游带建设,形成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合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大运河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划》《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规划》等一系列专项规划相继出台,通过不断加强对馆、址、园、岸、段等重点建设项目的支持,为大运河保护建设、文化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保护大运河是运河沿线所有地区的共同责任。经过十余年的不懈努力,大运河文化保护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扬州市推动运河三湾生态修复,将古运河所在地从环境脏乱差的工业区打造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北京市通过截污治污、河滨带生态修复、滩地小微湿地和城市公园建设改善水质,让古运河段焕然一新;天津市开展河湖“清四乱”“健康大运河”等专项行动,清淤护砌、截污治污、腾退岸线,修复运河两岸生态。放眼未来,须将大运河保护与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不仅要在物质上传承好,更要在精神上传承好,推动大运河新时代高质量发展。

  放眼未来,着力加强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进文化遗产资源系统性保护,为传承中华文化、延续历史文脉作出新贡献。近年来,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隋炀帝陵遗址博物馆、昆山戏曲百戏博物馆等一批博物馆次第建成开放,大型交响组歌《大运河》、歌剧《运之河》、舞剧《运·河》《千年运河》、美术精品创作《中国大运河史诗图卷》从不同角度展现运河之美,让古运河在新时代焕发新生;常州将河畔工业遗产改造为文创园区,吸引近90家文创类工作室和公司入驻,平均每年吸引70多万名游客参观;大运河台儿庄段所在地推动“旅游+”业态融合发展,开展一系列非遗类演艺活动,建设了40余座文化展馆。各地以生态起笔,以文化落笔,让大运河文化更好惠泽人民、造福四方。

  大运河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见证者,更是世界级人类文化遗产的瑰宝,凝结了中华民族劳动人民世世代代的智慧与汗水。未来,必须发挥创新创造的力量。围绕新技术、新场景、新业态,以科技赋能文化,为文化遗产提供符合时代的创新表达,让古老的大运河活在当下、走向未来,进一步焕发蓬勃生机。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是首座“国字号”大运河主题博物馆,在“运载千秋——新时代大运河重要考古成果展”的陈设展区,参观者一抬头,就能看见瑞兽海马驰骋奔腾,守护着船只穿桥而过;可以自行滑动的屏幕呈现着考古遗址保护与利用的现状,体现了交互性;展厅文物墙中暗藏玄机,10处精心设置的深入解读点带观众领略木岸狭河、河道总督署和一粒粟的故事。通过广泛运用智慧场景、复原投影、互动体验等先进展示手段,助力参观者增加参与感、体验感、沉浸感,让大运河的故事在人们心中传唱、共鸣。

  未来,要群策群力、携手前行,共同努力向世界讲好大运河故事,努力将大运河打造成为宣传中国形象、展示中华文明、彰显文化自信的亮丽名片,让大运河“美起来”“活起来”,成为中华文明的传承之河、生机勃勃的生态之河、造福人民的幸福之河,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恒魅力和时代风采!

  (作者:李广春,系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扬州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