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强耕地保护提升耕地质量完善占补平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旨在充分调动各类主体保护耕地积极性,提高耕地生产能力,稳步拓展农业生产空间,从而把牢粮食安全主动权,并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数据显示,2021年以来,全国耕地总量增加1758万亩,连续3年实现净增加,遏制了耕地持续多年减少的态势。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人均耕地少、耕地质量总体不高、耕地后备资源不足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耕地占用与保护的矛盾和压力依然突出。在新征程上,进一步加强耕地保护,全力提升耕地质量,已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现代化及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宏伟目标的战略关键。
保护耕地,不仅要保数量,还要提质量。《意见》强调“量质并重”,即在保持耕地数量总体稳定前提下,全力提升耕地质量。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意见》从多个维度出发,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措施,从持续优化耕地布局到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从严格开展耕地保护责任考核到抓好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从加强退化耕地治理到加强耕地灌排保障体系建设……这些科学、全面且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力求实现耕地数量与质量的双重保障,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稳步拓展农业生产空间,让盐碱地变高产田。盐碱地是隐形的粮仓,我国可供开发的盐碱地资源多达5亿多亩,开展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意义重大。要看到,盐碱地形成复杂,治理利用需要因地制宜、多措并举。《意见》提出,实施盐碱耕地治理工程,分区分类开展盐碱耕地治理改良,加强耕地盐碱化防治;坚持“以种适地”同“以地适种”相结合,培育推广耐盐碱品种和盐碱地治理实用技术。让盐碱地综合利用潜力得到充分释放,不断拓展农业生产空间,粮食安全基础日益全方位夯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