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本月共有1264862人参加购车摇号,中签率再创新低,达1:67.2。在大多人屡摇不中时,细心的市民发现从今年5月至11月,“刘雪梅”这个名字连续7个月中签,有人更是戏言若再摇不中不妨改名“刘雪梅”碰碰运气。(11月29日《新京报》)
北京自实行机动车车牌摇号制度始,中签概率就一路从11比1,飞流直下到最近一次的67比1。当中签成为小概率事件之后,摇中号的幸运儿不断成为周围人羡慕的对象。在这种大背景下,“刘雪梅”连续7个月中签,被人认为“此事必有蹊跷”也就不奇怪了。
按照北京市小客车指标调控管理部门的解释,幸运的“刘雪梅”名字虽相同,申请摇号编码却不同,由于每个身份证号对应唯一一个编码,也就是说她们不可能是同一个人。简而言之,这是巧合,绝非暗箱操作,不是公众想象的那样。事情真相究竟如何?尚有待后续深入调查,职责部门面对悠悠众口,也应当给出一个站得住脚的调查报告。
其实,人们心中“刘雪梅”代表的不是“连中七元”的运气,而是可能存在的内幕操作和公权私授。反观现实,举凡涉及社会资源分配,似乎都暗藏着这种蹊跷的“幸运”。武汉经适房摇号“6连中”事件,背后是内部人员参与作弊;河南项城42名未成年人获准购经适房,其中不少申请人就是当地公职机关的工作人员亲属……种种“诡谲”的背后,无不存在违规运作的魅影。
掌握公共资源的职能者,将幸运的资格赋予少数人的时候,其实是剥夺了社会公众平等分享公共资源的权利。这种行径的直接后果是,想要实现“没有内幕的幸运”,成为小概率事件。此类现象的增多,也让人们一遇到“巧合”,第一反应就是猜测,这人有背景、有路子。长此以往,普通人遇事也习惯性地,去寻找能庇荫自己的“势力“。如此,也算是恶性循环吧。
北京汽车摇号七期连中的“刘雪梅”,可能真的只是一个幸运的名字,但其却无意间激起人们对以往乱象的不满,传递着人们对暗箱操作的否定。想要祛除加诸“刘雪梅”上的负面联想,似乎唯有进一步加强公开、透明。只有将关乎民众切身利益的公共资源的分配情况,全部置于玻璃房中,各类申请人资质、分配环节全程见光,并引入社会公众的制度性监督,到那时我们才会真的替“刘雪梅”们的幸运而鼓掌。
(责任编辑:周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