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理解构建社会管理体制的意义

2012年11月27日 09:28   来源:解放日报   李友梅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庄严承诺要让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体现了我们党加强推进改革社会体制、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制,从而使人民更加公平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坚定决心。

  从十八大报告中可以看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制具有完整的战略性设计:一、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二、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三、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四、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可以预期,社会体制改革的推进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将以加快形成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为主要抓手,以加快形成现代社会组织体制为突破点,以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为优先选择。

  这一完整设计表明,我们党不仅深切体察广大人民对享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及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等方面的迫切期盼,而且会以高度的责任感,为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而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努力让全国各族人民过上更美好的生活。

  十八大报告从多个层面高屋建瓴地提出了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在这20个字中,前16个字表明多方主体在社会管理格局中有着不同的方位和作用,后4个字则明确了多方主体在社会管理格局实际运行中形成的纵向关系与横向关系所遵循的、能受到保护的基本原则。将先前的社会管理格局调整为社会管理体制,并把“法治保障”纳入到社会管理体制之中,在一定程度上使社会管理体制具有了治国理政的意义。这不仅表明中国共产党要以更科学理性的方法来规范并引导社会生活的治理,也意味着各级人大、各级法院在社会管理过程中,与党委、政府将有更密切的配合。同时,政府、市场、社会的各相关部门和组织也可以在法规框架下不断养成共治和自治的能力,进而形成良性的社会秩序。

  一个良性的社会秩序在本质上是社会价值认同的结果,它需要一个与其相匹配的社会体制的大力支持。从最容易达成共识的角度来看,社会体制的主要内核是一个国家以公平、公正的方式来配置社会公共物品。它反映了一个国家以什么样的方式来组织社会、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分配公共资源,并与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文化体制分别承载着社会良性运行所必需的结构性功能。而从相对于国家和市场的社会观点来看,社会体制与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有重要关联。在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层面,社会体制包括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管理系统,涉及政府的社会职能、社会政策、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社会服务、社会治安及社会动员、社会协调等。可以说,社会体制直接关系到民生的质量。因此,建设新时期的社会体制将有利于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利于健全基本公共服务,有利于形成广泛的社会认同,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应当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作者系上海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李志强)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