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解读系列十八: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阐述

2012年11月26日 09:16   来源:中国网   张荣臣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了新的阐述,不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内涵作了深刻阐述,同时指出道路是“实现途径”,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的新阐述

  早在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个方面作出了明确界定和诠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2009年,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

  今天,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有了更新的阐释。一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阐述中,加入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从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路径有了新的拓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目的有了新的明确。二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阐述上,把“科学发展观”列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内,从而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到一个新的境界和新的阶段。三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表述上,更加明确地指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内容,“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并且首次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写入党的报告,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一概念及其内涵由领袖讲话上升到党的报告的层面,这不仅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了更高的效力,而且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四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之间的关系作出了明确界定。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这就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必须全面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就表明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符合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的,是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意愿的。这就进一步明确和拓宽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径,更加深刻地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这就进一步明确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描绘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蓝图。

  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1956年我国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后,我国社会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说我国的社会性质已经是社会主义了,但是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程度还只是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初级阶段。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就决定了我们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完成的任务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经过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和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主要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这些情况表明,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们只有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才能在实践中做到,既不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坚持把这个基本国情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才能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才能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认识也不断趋于科学化、完备化和系统化。从实践的角度来看,经历了一个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位一体”,到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再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今天,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又首次提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这一总体布局,是一个伟大的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因为我们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已经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在成就巨大的背后反映出各方面的成就是不平衡的,从而使中国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必然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和问题。最为突出的是:我们的经济发展较快,但是环境、资源付出的代价太大,对今后发展的瓶颈制约力越来越大。如何让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伴随的是生态良好,让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就必须而且只能像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所讲的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这就要在建设富强中国、民主中国、文明中国和和谐中国的基础上,同时建设美丽中国。要把生态文明的这种观念贯穿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全过程和始终,体现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里面,实现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这就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更加丰满、更加立体,而且更加有利于在未来发展过程中的抗风险性。

  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共同理想,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承担的历史使命。古代中国,曾经在很长时间内走在世界前列,特别是有口皆碑的“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发达、先进的基本标志。近代以来,由于封建统治的束缚和帝国主义的入侵,使中国落伍了,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对内没有人民民主,对个没有民族独立。于是从近代开始,实现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成为中国先进阶级、志士仁人的志向和抱负。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治国理政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基础。今天我们需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有机结合起来,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这既是历史赋予中国共产党人的艰巨使命,也是时代赋予中国共产党人的光荣责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使我们国家快速发展起来,使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起来。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三、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题中“中国特色”的内涵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我们一定要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这“四个特色”,标志着十八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题中“中国特色”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具有“实践特色”,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中国的具体实践中干出来的,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广大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今后,我们还将在的总结群众的实践经验中,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新的高度。

  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特色”,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一个理论体系,是一种理论形态。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新阶段、新境界。事实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同和平、发展、合作的世界潮流相结合,同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先后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形式表现出来,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同的发展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产生和发展,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具有理论指导作用中理论的重要地位。因此,我们必须在新的实践中,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使理论特色更加鲜明,理论指导作用更加巨大。

  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特色”,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一种道路、理论和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进行改革开放中逐渐形成的,是我们党也是我们中国人民所独有的。一方面,虽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我们也曾学习借鉴外国的文化、技术、甚至是政治制度中的某些做法,但我们不是生吞活剥、不是照搬照抄、也不是囫囵吞枣,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经过消化吸收,使之适合中国国情,为之赋予中华民族的民族特色。另一方面,这种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绝不会在世界上推而广之,更不会用来强加于人,我们希望各民族在自己的探索发展中,突出自己的民族特色。

  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特色”,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特定的时代条件下产生的,也是随着时代发展的脚步不断前进的,其中的每一步都必然留下深刻的时代烙印。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要永远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必须与时俱进。实践创造无止境,理论发展无穷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必然会随着实践和理论的发展不断向前发展。因此,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特色”,就是要把握时代的脉搏,紧跟时代的节奏,赶超时代的脚步,引领时代潮流。

(责任编辑:李志强)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