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张茉楠:影子银行挑战全球金融监管

2012年11月23日 07:22   来源:经济参考报   张茉楠

  一度被视为全球金融危机元凶的影子银行,时隔五年之后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极度膨胀的影子银行正在对全球金融监管思路提出重大挑战。

  全球金融稳定委员会(FSB)报告显示,以其他金融机构(O FI)作为统计对象的全球“影子银行”规模在2011年达到67万亿美元,甚至高于“影子银行”全盛时期2007年62万亿的规模。尽管相比2007年峰值时期占比的128%有所下降,但67万亿美元的规模依然占到受调查国家G D P总额的111%,影子银行规模的持续膨胀再次成为过度透支信用、挑战全球金融体系的不稳定因素。

  如何理解现有银行系统和影子银行系统,是当前各国实施监管、管理金融风险的关键。影子银行系统正在深刻改变全球金融结构与运行模式。根据国际通用定义,影子银行是通过杠杆操作持有大量证券、债券和复杂金融工具等的金融中间机构,包括投资银行、对冲基金、货币市场基金、债券保险公司、结构性投资工具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由于影子银行不仅具有信贷中介和期限转换功能,还具有创造信用、准货币和资产膨胀的功能,对全球金融和货币信用体系正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不可否认的是,影子银行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通过资产转移和证券化操作,影子银行拓宽了传统银行融资渠道,提高了市场流动性,对于盘活存量信贷资产和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自产生以来,影子银行就有先天缺陷,过低的自有资本金比率、无监管的状态、不透明交易和高杠杆操作等特点给整个金融体系带来巨大风险。

  在美国,影子银行早已成为美国货币创造的主体之一。2007年初,美国影子银行系统的总资产大约6.5万亿美元,而当时美国五大银行的总资产大约6万亿美元。据初步统计,如果将美国次贷危机前所有的金融资产(包括CD O、CD S、各种金融衍生合约以及可以交易和转让的各种资产等)价值都计算在内,虚拟资产总额达到400万亿至500万亿美元。因此,影子银行体系已经成为与传统银行体系平行的金融系统,其规模和影响力巨大。据估算,全球范围内由各种衍生产品创造的流动性约占全球广义流动性的78%,为世界G DP总值的9.64倍;而广义货币M 2仅占全球广义流动性的10%,为世界G DP总值的1.22倍。

  根据FSB研究报告,中国影子银行约占被统计国家的1%,但中国影子银行的野蛮生长以及信贷无限扩张,仍然将其置于金融脆弱性之下。近几年,中国基础货币并没有增长太快,但整体流动性增长却十分迅速。这说明,货币主要不是央行外生供给的,而是产生于为投资而融资和资产头寸融资的过程之中。特别是,随着全球金融自由化以及中国“金融深化”、“金融脱媒”的快速发展,中国银行信贷占全社会融资总量已由2002年的90%降至2011年的不到58%。由于影子银行创造的流动性并非中央银行所能直接控制,其对货币政策的理论和实践带来了巨大挑战,使得原有金融调控和监管鞭长莫及。

  此外,与发达国家不同的是,中国式“影子银行”折射出目前中国金融的体制性弊端:非正规金融控制过严导致相当部分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得不到满足,以及长期负利率所导致的金融资产替代等问题。因此,对中国而言,在完善影子银行金融监管框架的同时,更须着眼于长期金融改革。

 

 

相关评论:

 

393只城投债挂牌 警惕“影子银行”的风险

 

对影子银行监管不能留死角

 

防范“影子银行”风险迫在眉睫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