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银监会的数据显示,今年1~9月,共有393只城投债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挂牌,筹资规模达到4686亿元。(《21世纪经济报道》11月20日)
大部分城投债为银行业金融机构持有,特别是部分城投债由于市场认可度不高,导致承销银行被动持券,这使得平台风险仍大量留在银行体系内,并未得到有效分散,银行的实际风险敞口上升。与此同时,同样被银监会主席尚福林着重强调的还有同样火爆的基建信托、房地产信托、资金池信托、票据贴现等与影子银行风险密切关联的话题。同时,还有以保障房用途方式申请贷款、发债,为其再建、续建项目融资的现象。
实质上,这些都是地方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的变种变异。在地方融资平台贷款等老融资方式被严控叫停后,地方政府通过大上项目、大搞基本建设、大肆拆迁等方式要GDP政绩的行为并没有改变。这就造成其融资的强烈诉求没有丝毫降低。同时,恰遇我国经济“寒流”,地方政府以此为借口规划出了宏观的大上项目提振经济的内在冲动。这次经济下行与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相比较,中央政府没有出台大的刺激措施,而地方政府却纷纷推出大的投资计划。在目前分税制情况下,地方政府所掌控的财力非常有限,大投资、大上项目、大搞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资金从何而来?
地方融资平台是其不可或缺的工具。但是,过去那种通过土地融资平台直接向银行贷款筹资的方式,显然已经不可行了。聪明绝顶、善于变通的地方政府必将想出替代融资工具。城投债、基建信托、房地产信托、资金池信托、票据贴现等与影子银行相关的融资方式就接踵而来了。这种以影子银行面目出现的地方融资平台风险比过去更大,危害性更大,后果更加严重。
过去融资平台的融资方式主要是银行贷款和个别地方发债,其风险衡量非常直接。只要贷款到期偿还难,就会立即引起债权人警觉,就会发出风险预警,进而采取保全措施。而城投债、基建信托、房地产信托、资金池信托、票据贴现等是以非银行贷款面目出现,却达到了银行贷款融资的目的,这种影子银行风险是间接、隐蔽的,其风险一旦爆发便很难收拾,甚至酿成金融危机。
比如:今年1~9月,共有393只城投债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挂牌,筹资规模高达4686亿元。截至2012年三季末,信政合作类信托余额为3903.5亿元,较今年初激增1366.7亿元。而由于市场对城投债风险担忧较大,使得许多城投债砸在了承销银行手中,银行只能自己购买,如果到期难以归还,最终还要转变为贷款。这种“周折”就将使得风险被大大拖延,一旦出险后就将无法应对和挽回。
地方融资平台中无论是过去的直接贷款、发债,还是现在换个影子银行马甲,有一点是共同的:都是有偿的,最终不仅要归还本金还要归还利息。如果融资平台融到的资金,投资到一个无效项目上或者“失败”工程上,那么,怎样的融资方式都无法避免发生风险。关键在于投资项目的可行性、有效性,不在投资项目这个关键环节上做好做足文章,只在融资平台手段工具上打转转,并没有消除地方融资平台的贷款风险。
因此,对于越来越多的融资平台正在改变原有融资模式,换个面目重新登场所带来的风险必须高度重视,立即对其风险进行排查梳理,整顿“影子银行”融资方式。从长远看,一定要转变投资方式,由过去政府主导特别是地方政府主导转变为市场主导,由过去政府筹资为主转变民间投资为主,从而减少债务风险。
(责任编辑:周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