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宝:洋品牌价格中外差异大 三原因导致“高身价”

2012年11月08日 09:28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一双品牌皮鞋,欧洲比国内便宜近一半,一杯星巴克咖啡,北京要比美国贵75%……近年来,走出国门的消费者惊讶发现,在国内要下决心才舍得买的商品,在海外可以便宜这么多。为什么大量国外品牌商品,一入中国门就“身价”倍涨?洋品牌国内“高身价”能高多久?

    除了瞠目结舌的价差,洋品牌的售后服务和产品质量问题也多次见诸报端,在国人“买涨不买跌”的消费心态下,不断涨价成为一些国外品牌屡试不爽的营销手段。那么,是什么原因助推了洋品牌的“高身价”?

    笔者认为,洋品牌“高身价”有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是中国国内监管力度薄弱,使洋品牌在国内执行“双重标准”,能够侥幸过关;其次,除了关税、贸易、运输等方面的物流成本、销售渠道成本、营销成本等造成内外价差外,产品质量较国内产品好也是一些国外知名品牌价高“不愁卖”的原因;三是跨国公司的分销体系、定价体系有所差异,进入中国的品牌种类较少,消费者的选择有限,部分品牌商品的综合进口税率也比较高。中国高档消费品分销体制刚刚建立,层次多、费用大,增加了高档消费品在中国的交易费用。这些都是洋品牌在国内市场上价格居高不下的主要推手。

    对于消费者来说,最关心的是这些洋品牌的高价会持续多久?市场的问题,不是靠口水就能解决的。洋品牌“宰人”的秘密,主要在于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脱轨。要让洋品牌平价起来,起码离不开以下几个要素:一是自由竞争的市场,如果国内品牌也能与国外品牌一起“同步起跑”,一些洋品牌就不会在中国“独孤求败”;二是关税等成本的递减,譬如中国进口汽车需要缴纳的税收主要有关税、消费税、增值税,这些税种的比率都不小,不解决这个问题,要想在国外那样买到价廉物美的“洋大牌”,眼下没有多大的可能性;三是理性的消费市场与充足的信息供给,这不能只怪消费者,如果整体的消费环境是“步步惊心”的,就算洋品牌恶意高价,人们也还是趋之若鹜。正如专家所言,在市场竞争更充分、中外人员交往更频繁、信息透明度更高的状况下,国际品牌的价格体系也会随之调整,一些不客观的“歧视”行为将不得不逐渐消弭。

    中国市场标准的落后、部分国货粗制滥造等因素,客观上推动了国人对洋品牌的追逐,甚至是盲目轻信,让部分跨国公司变得“傲慢”。落后的行业标准绑架了行业,一些部门的“宽容”让部分中国制造的质量向下发展,最后损害的只能是消费者、企业的利益和政府公信力。(袁宝)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耐克中外双重标准透视 网友:谁宠坏了这些洋大牌(图)


耐克双重标准歧视的不仅是中国消费者(图)


洋品牌为何觉得 中国人“不差钱”

(责任编辑:武晓娟)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