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洋品牌为何觉得 中国人“不差钱”

2012年11月05日 00:00   来源:羊城晚报   单士兵

  在一些洋品牌眼中,中国的消费者是容易蒙蔽的对象。这些洋品牌在中国的价格,实施“双重标准”,如近日微博上热议的“星巴克美式咖啡中国比美国贵75%”。这些商家给中国消费者贴上的标签,就是“不差钱”,由此催生了高定价。

  比如,在星巴克喝个咖啡,在一些消费者眼中,很有小资情调。很可惜,这种情调的代价,就是被人家小小捉弄了一下。星巴克在美国,很平民,到了中国,很高端。这个高端,就是加价,同样的东西在美国卖得比中国便宜多了。当然,还不止是星巴克,这种事,衣食住行,样样都有此现象。

  难道中国消费者真的“不差钱”吗?稍有点脑子的人都明白,别看中国经济在世界上能扛回个“第二”的招牌,但是,中国有钱与中国人有钱,那还离着十万八千里的距离。随便查查有多少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去看看有多少孩子吃不起营养餐,我估计,再听到这种“不差钱”的说法,你可能会骂娘。

  任何破坏公平正义的行为,都不应听之任之。最近,耐克体育公司就因为同一款篮球鞋,价格高出国外500多元,在国外销售的双气垫到国内变成了单气垫,让工商部门开出了487万元的罚单。这事赢得无数中国消费者激赏。

  不过,这只是洋品牌在中国市场实行“双重标准”的首张罚单。要对洋品牌下狠手,可不只是工商部门一家。洋品牌在税务、环保、法律等方面,惹出的事太多了。对此,需要改变的地方太多了。比如,地方政府招商引资不要再给洋品牌“超国民待遇”了,相关部门必须加强对洋品牌的监管了,相关法律制度也须真正实现与国际社会接轨了,没有这一切保障,洋品牌依然会喊中国“钱多、人傻、速来”。

  回过头来看,中国消费者被洋品牌捆绑,既受困于国货不争气,又受制于市场环境不健康,还受苦于相关执法不严格。为什么会留了那么多的缺口,让洋品牌轻而易举钻了空子?显然,消费者没有自己的话语权,可能永远只能做“冤大头”,而且还会被搞得很没脾气。

(责任编辑:李志强)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