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网言众议:上班1月工资3毛6?最低工资制度不容挑战

2012年11月01日 10:35   来源:中国经济网   

    近日,辽宁抚顺的李先生,拿到9月的工资条后简直大跌眼镜:上面显示只有0.36元,同时他还被告知欠单位2.64元,因为单位替他缴纳了保险。原来今年7月李先生和同事一起以劳务输出的名义到单位的上级单位抚顺煤矿电机制造责任有限公司工作,工资少了700元的底薪,为此他和同事不满,反映到了原厂领导处,期间7月和8月工资到手每个月800多一点,9月却成了负数。10月30日,抚顺市劳动监察局称,这不符合抚顺城区最低工资标准的规定。(10月31日《辽沈晚报》)

 



    月工资三毛六还欠单位,打的是监管部门的脸

    中国经济网网友 郭喜林

    员工干一个月的活儿只挣了三毛六分钱,还要让员工给企业打欠条,这是什么道理?表面上看是企业的问题,实际上是监管部门的问题。

    单位替员工交保险导致员工欠单位钱的理由是不成立的,为员工缴纳保险不仅是企业的责任,更是它应尽的义务。但是抚顺市劳动监察部门只是声称“不符合最低工资标准的相关规定”,这样的说法不仅理不直、气不壮,而且对于保险的认识很不到位。可见,监管部门平时的监管工作是多么乏力和缺位。正是监管部门的不作为才导致企业老板公然与国家的劳动法规相对抗,拒不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月薪三毛六的悲催工资打的是监管部门的脸。

    月工资三毛六,执法部门不能打酱油

    中国经济网网友  胡艺

    员工一个月工资0.36元还倒欠单位2.64元,这到底是企业胆大妄为、肆意践踏法律法规,还是法律法规疲软、执法部门不给力导致员工权利贫困?面对霸道的用人单位,员工显得很无奈,可执法部门不能当甩手掌柜,应主动给员工撑腰,唤醒用人单位的法律意识,用法律制度的力量支撑起员工的劳动尊严,让员工在强势的老板面前有底气说“不”。

    如果职能部门能落实相关法律法规,加大用人单位的违法违规成本,对欺负员工的行为果断亮剑,各种讨薪新闻自然会逐渐淡出公众视野。如果员工的权益不能落实,司法救济渠道不畅,不仅欠薪者肆无忌惮,劳动者也必然毫无尊严可言。

    最低工资制度不容挑战

    中国经济网网友 于文军

    按最低工资制度规定,员工只要正常上班,完成用人单位规定的工作,用人单位就必须支付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最低工资。最低工资不含加班费、特殊津贴、保险及合法福利收入。按照这一规定,李先生月薪0.36元且还欠单位2.64元,是不可思议的。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状况,就是因为他供职的企业没有贯彻最低工资制度,没有底薪。

    最低工资制度已经实施多年了,现在还出现这种现象,说明一些用人单位要么是“法盲”,要么他们有意挑战最低工资制度。现在,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国家相关部门正在酝酿方案予以解决。在这种背景下,最低工资制度是劳动者收入权益的“底线”,不容挑战。鉴于目前就业形势严峻,劳资双方的博弈不对称,劳动者在工资问题上缺乏强势的话语权,劳动监察部门更应主动出击,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友向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的投稿,征稿邮箱:cepl#mail.ce.cn(#改为@)。

 

相关评论:

 

“上班1月工资3毛6”给收入分配改革提了个醒

 

月工资0.36元是用什么算计出来的?


“上班1月工资3毛6” 让谁难堪?

(责任编辑:武晓娟)

鍒嗕韩鍒帮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