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央视记者董倩也对他进行了幸福调查。莫言说他不知道。他说:“幸福就是什么都不想,一切都放下,身体健康,精神没有任何压力才幸福。我现在压力很大,忧虑忡忡,能幸福吗?但是我要说我不幸福,你就会说太装了吧,刚得了诺贝尔奖还不幸福。”(10月15日中国新闻网)
莫言关于幸福的回答,出乎许多人的意外,耐人寻味,也是国内新闻热点。
幸福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关于什么是幸福,似乎是“哥德巴赫猜想”。自人类有文字记载历史以来,对幸福的回答形形色色,林林总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哲人们穷其智慧,说得都不无道理,但又都不是最终答案。因为幸福是主客观的统一体,是与时俱进的动态过程。
幸福不是凭空产生的,离不开一定的客观条件,包含着一定的客观内容,与人类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如,衣食住行等。但这些客观内容与幸福并不直接划等号,幸福还包含着主观内容,是人对幸福客观内容的感受或主观评价,这是幸福的更深刻的内容。由于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不同的人对幸福客观内容的感受或主观评价是不一样的,幸福的主观性更强。对张三而言,感觉幸福,对李四则可能不幸福。幸福也因时代的变迁而有差异,总体上是丰富提升、人类不断追求的过程。人类只能接近它而不可能完全实现它。
既然对幸福的回答永远不可能是绝对真理,调查幸福的价值也就不大。非要调查幸福,起码要有一个公认的、具有相对意义的幸福标准,这个标准是什么?在没有这个标准的情况下,让被调查者回答幸福还是不幸福,确实很难。某些人说他们幸福,他们就真得幸福了吗?某些人说他们不幸福就真得不幸福了吗?有的人因为认识境界低,降低了幸福的标准,反倒把不幸福说成幸福;有的人不适当地提升了或超越了幸福的时代门槛,却说自己不幸福。还有,有些人的回答言不由衷,是怕给自己添乱,可信度有多少?你信哪个?由此不难理解莫言何以回答“我不知道”,这个回答显然是明智的。
对幸福的回答,说不清楚,难以统一。但人们对不幸福的回答却是清楚的、一致的,这就是百姓对身边事的不满,这些事让百姓纠结,感觉不幸福。对不幸福的调查更有意义,弄清了哪些事让百姓们不幸福,通过改进工作解决问题,弥补幸福“短板”,肯定有助于增强百姓的幸福感,何乐不为?记得去年初,提升百姓幸福指数是国内各地最响亮的主题词,让百姓翘首以盼。一年多过去了,实现得怎么样?特别是百姓关心的事情哪些还没实现?这倒是值得调查的。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