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激发人的创造力 促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2017年11月11日 07:0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李宁认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同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密不可分,需要最大限度激发人的创造力,需要做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1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就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做好下一步经济工作听取意见建议。李克强说,改革发展为了人民,更要依靠人民。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最大潜力所在就是人力和人才资源。近几年通过简政放权等各项改革,鼓励创新创业的环境不断改善,人才红利持续释放,就业压力不断缓解。把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发挥出来,不仅能创造更多价值,更能实现每个人的人生追求,进而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118日中国政府网)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十九大报告对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提出的具体目标和工作任务,特别是提出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以及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等要求,为我国今后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指明了具体方向。如何推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李克强总理提出的“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最大潜力所在就是人力和人才资源”大有深意。

  首先,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需要最大限度发挥人的潜能。一般来说,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一个国家的经济主体结构、三次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以及相应的自然资源、资本、人力资源、管理等生产要素配置结构的总和。其中,人一方面是最核心最主要的生产要素,另一方面又是最终消费的对象,是经济牵引力的重要体现。

  因此,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依靠人民,又要为了人民,充分利用人力资源的优势,最大限度激发人的潜能,把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发挥出来。目前我国有7亿多劳动从业人口,其中各类技术和知识人才有1.5亿多,把这些人调动好、协调配置好,让他们投身到创新创业、技术研发,以及工作质量的提升当中来,就会极大地释放创新活力,推动技术持续进步,实现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

  其次,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同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密不可分。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所要求的发展,必须是质量第一、效率优先的发展,这就需要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协同推进“中国制造2025” 和“互联网+”行动,加快培育新动能、改造传统动能,运用技术、环保、质量标准等法治化、市场化手段,淘汰落后产能,增强竞争力。

  为此,必须发扬工匠精神,注重创新发展。要发扬工匠精神,最重要的前提是提高人们的质量意识,发挥人的负责任精神;要做到创新发展,就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人的创造力,以市场需求为基本出发点,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进行创新。

  最后,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需要做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人民”二字出现超过200次,通篇贯穿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近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而“共享”也成为了新时代新发展的一个鲜明特征。以共享单车为代表,共享经济之所以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就是体现了“共建共享”的发展理念。

  所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就是要着眼于努力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都有成就感”的产业体系和就业机制,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同时还要着力于实现共同富裕,把不断做大的“蛋糕”分好,让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充分体现,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李宁)


  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 

     
深化供给侧改革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责任编辑:邓浩)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