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思践悟·十九大】对“现金贷”严格管控势在必行

2017年11月08日 07:0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乔瑞庆认为,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现金贷”这样的“金融产品”,对实体经济谈不上什么“服务”。对“现金贷”,必须给予严格的管控引导。由央行牵头,多部门共同参与制定监管新规,正是基于管控引导的思路。

  据记者了解,由央行牵头,多部门共同参与的“现金贷”监管新规正在紧锣密鼓地展开,除了36%利率上限和禁止暴力催收外,此次监管可能还将从资金、牌照等多方面严控“现金贷”。(11月6日《经济参考报》)

  “现金贷”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一种低门槛的小额高息信贷。低门槛是说人人都可以借贷,只要你愿意承受现金贷的高利率;小额高息信贷是指贷款金额不大,少则千把,多则万把,但是利息率奇高。如果脱掉“现金贷”那身“金融创新”的美丽外衣,显露出的便是“高利贷”的丑恶形体。

  有人很乐于为“现金贷”辩护,说这是一种消费信贷。笔者认为这有点扯。借款人借到钱之后,有多少机构或平台去监管借款人怎么用这笔钱了呢?借款人可以消费,但也可以投资。既然贷款使用方向不确定性很大,为何被称为“消费贷”呢?仔细分析,所谓“消费贷”不过是为“现金贷”贴个促进消费的光鲜标签而已。

  也有人用“普惠金融”的概念为“现金贷”贴金。什么是普惠金融?普惠金融是为了让每个人享受到金融服务的机会,重点是为低收入群体提供信贷服务。既然是为低收入群体提供信贷服务,就要考虑到这部分群体的还款能力,贷款利息率就不应太高。然而实际上,“现金贷”的利息率高得吓人。从目前有关报道看,有的“现金贷”利息率超过40%。这不是抢劫胜似抢劫,只是风险比抢劫低了很多。真正理性借贷、理性用款的人,是不会去接受这种“信贷服务”的。这样的“信贷服务”被说成“普惠金融”,不过是自抬身价而已。

  同其他形式的高利贷一样,当前的“现金贷”对实体经济发展损害极大。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现金贷”因其远高于实体经济利润率的“高利息率”而从实体经济中吸收大量资金,抑制了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

  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金融要为实体经济服务,而非与实体经济抢夺资金进而独立运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现金贷”这样的“金融产品”,对实体经济真的谈不上什么“服务”。

  任何经济事物的出现都有其必然性,背后都有一定的经济因素在起作用。“现金贷”的出现,是小额信贷需求旺盛的必然结果。如果小额信贷需求不能满足,简单地一刀切取缔“现金贷”,恐怕其他形式的高息小额信贷还会出现。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对“现金贷”给予严格的管控引导。由央行牵头,多部门共同参与制定监管新规,正是基于管控引导的思路。期望监管新规出台后,“现金贷”能走上服务实体经济的正确道路。(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乔瑞庆)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现金贷乱象频发 金融监管要大步跟上

     “现金贷”乱象背后更应注重监管主体多元化

     实行更严格监管 规范“现金贷”须溯本清源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