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金贷”乱象背后更应注重监管主体多元化

2017年11月03日 09:34   来源:中国网   含辰

  2017年10月18日,拥有着几千万用户的趣店集团在美国纽交所上市,上市当日就以涨幅21.58%的彩头收官,这一年轻的金融科技公司仅用了三年多的时间总市值就突破了百亿美元大关。有人说,这对于早期投资趣店的投资者来说是一场资本的盛宴;也有人说,CEO罗敏接受采访时“过期不还钱,一律不催全当送福利”的话语再次把趣店集团送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过山车式的股价背后,除公众对其商业模式的质疑之声外,聚焦点更多的是趣店所暴露的“现金贷”的风险及其行业乱象上。

  一直以来,“现金贷”面向的对象为无法从传统金融机构取得信用卡等资质的年轻消费群体,这部分群体囿于传统信用数据缺乏、固有资本偏低,担保人资质尚待考量等问题难以从传统金融机构取得“提前消费”的资质,而这一部分群体恰是需求旺盛的消费主力军。通俗地讲,这就造成了金钱与需求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催生了“现金贷”行业的迅速成长,“现金贷”行业借助互联网和第三方平台迅速崛起,以实时审批、快速到账等特点迎合了年轻消费群体“急用钱”的需求,解决了他们金钱与需求的矛盾。

  对于行业而言,有市场就有发展,“现金贷”自2015年在中国市场强势崛起后,历经两年多的时间,以“无孔不入”的姿态迅速扎根,获取了高额的行业暴利。

  监管缺位源于非持牌金融机构的资质。趣店的上市捅了舆论的马蜂窝,舆论针对“现金贷”的乱象直指监管,行业出现乱象着实需要监管,但监管的缺位来源于资质认可的缺乏。其实对于P2P网贷、第三方支付平台等行业而言,这本属于非持牌金融机构,本就不受“一行三会”的监管。只是近两年,随着消费需求的旺盛,非持牌金融机构迅猛发展且走得太过着急,其间暴露的诸多问题充分涌现,此时“监管”就被提上日程。在这一过程中,“现金贷”行业面临两大问题:一是过度授信导致债务危机,借款人通过多家不同的非持牌金融机构进行借款,最终超出自身的还款能力导致债务危机;二是坏账损失带来的连锁反应导致互联网金融的信任危机,一旦无法收回或收回的可能性小,会连同依附的第三方平台陷入危机公关,甚至“现金贷”赖以生存的资金端也会因信任危机而销声匿迹。

  信息安全保障成“现金贷”下一步关注重点。正因“现金贷”准入门槛低,大多为新兴产业,因此,在信息技术安全、用户信息保障等方面尚不成熟,大部分“现金贷”行业多是以《用户注册协议》等相关的免责声明将自身担责风险降到最低,这给了犯罪分子有机可乘的机会,用户信息被技术攻破或被人为刻意泄露等问题是“现金贷”行业的乱象之一。

  与此同时,基于放贷主体掌握的基本信息之上的暴力催收也屡见不鲜,短信威胁、电话骚扰等乱象已严重触碰了法律和道德底线和红线。从这一角度而言,无疑把过去传统的民间放高利贷的形式用到了线上平台,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金贷”行业正游走在法律和道德边界。因此,呼唤监管之声并不意外。

  借贷主体拒不还款源于互联网的隐匿性。有人曾把“互联网”释放的巨大红利称为“第三次工业革命”,互联网以其较强的隐匿性为不同层次和不同行业的群体提供声讨的平台和空间,在畅所欲言的平台之上,这种隐匿性让群体更加“放肆”,因此,在互联网平台通过“现金贷”行业借钱也是源于隐匿的心理暗示,借贷主体既可以用虚假信息注册,也无需承担任何信用风险,一旦该种风气成风,就会产生病毒式传播的效应,渗透着行业的底线,也拷问着社会诚信建设的风气。

  为此,“现金贷”乱象本质在需求与偿还能力不相匹配的矛盾上。后者无法依靠制度进行“一刀切”的解决,但前者的监管却可以通过主体的多元化进行环节、流程的有效规避。传统金融机构对于用户信用资质的审查是“现金贷”提升门槛,避免债务危机发生的良好借鉴,但借助互联网之力让每个人都享有提前消费未来之钱的理念应是今后金融业发展的方向。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