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乡村振兴不振兴,不光看农民的腰包鼓不鼓,还要看乡风好不好。”今年全国两会第二场“部长通道”上,农业农村部部长韩俊的一番话,引发了许多人的深思。
韩俊的发言,是在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提升、乡村振兴取得扎实进展、农民生活显著改善的背景下说出的,因而更具现实意义。在部分农村,乡风民风“走样变味”——“天价彩礼娶不起,人情来往还不起,豪华丧葬死不起”。无论是源于父母对新婚小家庭关爱、祝福的彩礼钱,还是子女表达追思、感恩的葬礼钱,膨胀速度远远超过了人们生活改善的速度,超出了多数家庭可以接受的范畴。这真能带来幸福生活?不一定。有的纠纷不断,天价彩礼反成婚后生活的矛盾源,有的提前透支,部分农村老人面临老无所养的困境。这是乡土文明向现代社会过渡的新难题,更是发展必然要面对的新课题。
以“天价彩礼”为例,过去的一年里,各地政府多次发文整治;“中央一号文件”中,连续5次点名高额彩礼问题;两会会场内,多位代表委员建议“制定彩礼金额上限标准”“法治手段约束彩礼纠纷”;网络平台上,新婚俗的呼声越来越高……
关于政策的内容及力度仍需深入探讨。比如,天价彩礼、豪华丧葬往往源于盲目攀比,为的是“显身份”“合规矩”,需要通过制定标准、试点示范等方式逐步推进;再比如,礼金呈现出的地域差距并不必然与经济状况“正相关”,甚至出现“越穷彩礼越高”的个例,也要考虑到背后的价值判断、奋斗观念出现了偏差。放在农村的现实环境中来看,彩礼背后涉及家庭之间的资源分配和交换,丧葬问题离不开代际之间的声望与传承,其中既有经济问题、也有文化诱因,需要从深层次上寻找争议、消弭矛盾,力避“一刀切”和对抗式的管理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