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经济日报九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2017年11月06日 09:35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编者按: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它科学标定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高举引领新时代的思想火炬,回答了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后,中国共产党要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等诸多问题,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如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经济日报近日刊发9篇系列评论文章进行了全方位解读,让我们来一一学习。  

  【一论】事关全局的重大政治论断

  党的十九大精辟概括、科学标定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等重大政治论断,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新时代新变化新特征,也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这一重要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重大判断上来,统一到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上来。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个新时代,来自于团结一心的持续奋斗,来自于改天换地的伟大实践。从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到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破除阻碍发展的一切思想和体制障碍,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历经千难万险,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对中华民族具有特殊重要意义,意味着这个近代以来饱受磨难的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对科学社会主义具有特殊重要意义,意味着具有500年历史的社会主义主张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得以成功证明,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对世界政治具有特殊重要意义,意味着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得以拓展,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新时代必然有新变化。最大的变化,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已经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但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成为满足人民新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新时代也承接了“不变”的因素,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新时代条件下的“变”与“不变”,是我们谋划未来发展的基本依据。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关系全局,对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

  在思想上,我们要充分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国内和国际等的结合上进行思考,从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上来思考,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出发进行思考,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更准确地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变化的特点,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

  在实践中,我们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在继续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好解决我国社会出现的各种问题,更好实现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更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责任重于泰山,事业任重道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会轻轻松松,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我们要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责任编辑:武晓娟)

共(9)页 首 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末 页  
分享到:
编辑推荐
延伸阅读
  • ·70亿人次!厉害了我的中国高铁    2017年10月29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