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养老何时不再是沉重话题

2013年08月01日 08:16   来源:羊城晚报   阅 尽

  说到养老,很多人都是一声叹息。收费贵,服务差,床位难求。这两天广州市物价局又在发文征求公众意见,规范养老院服务收费问题。一方面取消一次性收取的“生活设施费”,另一方面又大幅上涨房费和护理费,特殊养护费更是猛涨至4000元/月。许多人又在微博上感慨“老不起”了。

  据称,目前广州民办养老院入门时都要缴纳低则几千,高则3万元以上的“一次性生活设施费”,且这笔钱不予退款。这令不少老人“望院兴叹”。物价局新规取消了这笔收费,为“望院兴叹”的老人解了难题,但同时大幅提高了其他收费标准,对养老院来说,“堤内损失堤外补”,只是换个名堂收费而已。而对入院的老人来说,也只是把“一次性付款”,变成了“分期付款”,换汤不换药。

  至于这样大幅提高养老服务收费标准,是否合理,收多少为宜,值得讨论。但不能忘了一个前提,即在公办养老院床位供给严重不足,甚而“缺位”情况下,此规定某种程度上也只是专门针对“民办院”。作为服务业的养老院,当然人人希望“价廉物美”,既少花钱,又享受最优质的服务。但理想丰满,现实骨感,在目前市场环境下,这恐怕只能是一厢情愿。资本的天性就是追逐利润,指望民间资本来做公益性的“亏本买卖”,只会抑制养老业的发展。而养老院床位紧缺的现状不改变,涨价的冲动便永远不会消减。要么就是维持低水准的服务,毕竟“侍候老人”的职业,原本就少有人愿干,低薪酬,就很难指望吸纳高素质的从业者。

  在我们这个人口大国里,“未富先老”是最令人尴尬的现实困境。从理想角度,当然应大力发展公益性的养老院,事实上,各地在养老的民生投入方面,确实欠账太多,在迅速到来的“老年社会”面前显得手忙脚乱,力不从心。但平心而论,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若寄望于养老皆成为普惠型的公益性事业,恐怕又只能是“望梅止渴”。但如果没有政府托底,对大部分人来说,又都是不可承受之重。

  大力发展“银发产业”的口号喊了多年,但成效不彰,根本原因在于,作为社会管理者,对此缺乏一个系统性的统筹规划,比如,如何利用经济杠杆,如在供地、减免税费、政府购买服务等方面,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养老业。又比如,像重视GDP增长一样,把“银发产业”纳入产业规划,将其真正当做一个“事业”来筹划,从公办到民办养老院,再到社区养老的机构设置、岗位服务配套等等,给予政策扶持,以及具体的措施安排。说到底,当前中国的养老,不仅仅是养老院问题,更不仅仅是收费高低问题,最缺的是社会性养老的制度安排。

(责任编辑:周姗姗)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