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为什么国家不养老?

2013年07月19日 07:32   来源:红网   徐冬梅

  老人常念叨一句话,这话也是说给子孙听的“养儿防老”,在每人的心里都扎下这种思想,养老从来都是子女的问题。我们政府也适时的推波助澜,号召多尽孝道,宣传养老是中华传统美德。中国的那句古话,也提醒我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眼看着年迈的父母,无论是从伦理道德还是从义务责任上,养老成了子女的一座大山。

  南宁一名85岁老太被弃福利医院半年,4个子女无人接她回家。老太的一名儿子给救助站的信中说:“母亲患有慢性肾衰竭,需要长期服药,每个月几千元的治疗费让他崩溃。母亲养了他18年,他养了母亲28年,他已尽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现声明与母亲脱离母子关系,将母亲送给政府,要求民政部门救治其母亲……”(7月18日广西新闻网)

  看到这新闻,联想到今年7月份刚刚实施的《老年人权益保护法》中新增的规定: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就是现下流行的“常回家看看”正式入法,这是第一部的将孝道纳入法律的新规定。这项规定中模糊了道德与法律的界限,也让我们从这部法文上看到制定者的灰色幽默。

  对于一个国有化国家来说,人民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为国家添砖加瓦,是为我们国家做贡献。国有体制中提到最多的就是全民所有制,也就是说,人民是这个国家的主人,国家的每一笔建设收入中,都有人民的血汗,也有人民的奉献。做国家的主人已经60多年的人民,为什么到老了的时候,却被要求子女抚养?

  前段时间网上疯传过几句话:只生一个好,政府来养老(1985年);只生一个好,政府帮养老(1995年);养老不能靠政府(2005年);推迟退休好,自己来养老(2012年)……推测:2015年:再老也得养政府……这或许只是谣言,但这也证明了政府在这里充当了怎样一个位置。政府在提倡计划生育之初,就已经把国民的养老纳入政府的保障计划中。大家都知道计生委对超生罚款的收费名义:社会抚养费。当初设定社会抚养费的目的,就是政府用这些钱来养老。但30多年过去了,社会抚养费究竟抚养了谁呢?

  今年有位律师向各地的计生和财政部门寄去信件,要求公开社会抚养费的去向。每年社会抚养费的收取都是一笔大数目,2012年的社会抚养费收取是200亿。这种强制收取的费用,被计生委和财政部门摁住,根本不用上交给国家。这是一个弹性的收费,各地自行制定标准,这更导致了收费的不合理性和随意性。但这钱收上来后,国民没有人知道去向,而多数人也习惯了乖巧的被勒要。

  每个参加工作的人都知道,我们每月需要上缴的三险一金中,养老金占的比重很大。国家非常重视企业上交的三险一金,这两年养老保险金额逐步提升,并在去年有关部门提出延迟退休,以便能让国民多交些养老金。这虽然被国民称作是在剥百姓的皮,担心能不能活到退休的那天,但延迟退休已经纳入计划中。

  国有化国家,国民要为自己的养老做规划,要自己为自己的老年负责,那么国有的概念该是什么?政府在这里的角色是什么?当你统筹安排国民生活的时候,你是否想过国家跟人民的关系,国有中国民是否是国家的一份子?如果是,为什么国家不养老?如果不是,国有化国家的这个词该怎样解释?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