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社会心理需尽快适应GDP7%左右增速

2013年07月16日 08:21   来源:环球时报   社评

  中国上半年GDP增速7.6%,第二季度增速7.5%,后面一个指标创了1990年以来的新低。这大体符合人们对经济形势的预期,一些外媒昨天对中国经济走势做了悲观的评估,这种近来反复出现的唱衰声暂未对国内舆论产生太大影响。

  7.5%的数字“不太好看”,但它“实事求是”成分很高,与中央宏观经济政策的对应率也较高。中国看来真的在告别排山倒海般的高速增长期,开始向更重质量的相对高增长期过渡。从实际设计上说,那应是一个与自己的过去比“慢了”,但在世界上“仍挺快”的可持续发展期。

  这样的发展期没什么不好。它会带来一些变化,最重要的是社会能适应这些变化,对新的发展节奏达成坚定共识。

  GDP增速放缓对国家战略没什么影响。7%左右的增速足以实现到2020年GDP翻两番的目标,更能促进转方式、调结构。过快的增速将带来资源和生态等一系列压力,越来越多的分析显示,它带给中国综合进步的难题反而多于好处。

  从中国崛起的角度说,中国经济总量早几年或者晚几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不是需要刻意追求、用协调其他工作力保的目标。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位置的上升应是自然过程,国内发展与改革的有序推进更重要,也更实惠。

  由于经济发展快是中共执政的突出成就,有人担心增长慢了会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这是个潜在的问题,但7%的增长在世界范围内仍很耀眼,只要中国的增长保持在较快的行列,中国政治体制对于发展的优越性就一目了然。从目前看,舆论对增长放缓大多持理解态度,将经济数据做政治上借题发挥的倾向并不明显。

  最大的考验大概来自于就业。经济增速慢了,就业机会、尤其是高薪就业机会就将暂时减少,国家需要有办法对这一情况进行对冲。需要看到,经济增速过高带来的就业并不稳定,它们往往同重复建设、产能过剩等相联系。那部分无效增长带来的财富最终都会通过各种金融方式蒸发,让人们空欢喜一场。因此我们应当促就业的长期质量,促民间财富的长期保值增值,就业的调整应纳入这一宏观调控。

  增长速度放缓,中国人保持了总体上的冷静和理性。但也要清楚,虽然快慢都有问题,高增长更容易掩盖或麻醉痛苦,增长慢了则容易让问题变得急迫,导致意外爆发。比如舆论抱怨“增长过快”和议论“下行压力”,心态都不太一样。

  因此最重要的还是长久的信心问题。目前舆论对增长放缓的理解未必会是稳定的,随着言论越来越开放,反向意见的出现已是规律,对增长放缓导致问题的大规模炒作很可能在未来出现。中国这些年的主要政策大多经历了舆论的洗礼,调结构也恐难以指望永得一帆风顺的待遇。

  需要扎扎实实将增长放缓的过程做好,对其在民生领域有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高度重视,及时排解。此外政府要加大与舆论的沟通,让民众真正了解调结构对于他们的长远利益,让社会清楚增长放缓并非“低增长”,更非中国经济的“一蹶不振”,稳增长仍是国家的基本政策。中国经济有城镇化的强大推力,长期较快增长的大格局有着坚实保障。

  适应力是信心的一部分。要实现社会心理朝着7%左右经济增速的平稳过渡,让人们适应它,习惯它,从中看到国家的美好未来以及个人的各种机会,中国的转方式、调结构就真正成功了。▲

(责任编辑:周姗姗)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