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代看望老人”应由养老服务“埋单”

2013年07月09日 08:58   来源:武汉晚报   张西流 (职员)

  新《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自7月1日施行一周以来,淘宝上开始陆续有店家推出了“代看望老人”系列服务。当“常回家看看”成为儿女的法律责任后,不少做子女的都表示,常回家还需要看公司的规定,不是那么好实现的。而对于淘宝店家推出的此项服务,大多数子女都不太认可。(7月8日《云南信息报》)

  “常回家看看”入法,将一些在外地打拼的年轻人推入了两难境地:既想“常回家看看”尽孝,又苦于分身乏术;做不到“常回家看看”,又怕被“以法治孝”。如此背景之下,淘宝网推出“代看望老人”有偿服务,花钱“买”尽孝和“换”亲情,可以说解了一些年轻人的燃眉之急。

  问题是,“代看望老人”有偿服务,是对父母情感需求的一种敷衍。尽管这种敷衍是善意的,有着一个向父母尽孝的美好初衷,但这种散发着铜臭味的虚假孝心,毕竟经不起时间的检验,虽然暂时博取了父母的欢心,却亵渎了孝心与亲情。特别是,双方此前素不相识,一旦“代看望老人”开始实施,便形成了雇佣关系,如果受雇方未到达要求,可能会引发经济纠纷;再者,在约束机制缺乏的情况下,一位不速之客去“代看望老人”,可能会给老人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可以说是后患无穷。因此,“代看望老人”有偿服务,看起来挺美,却存在不可预知的风险。想必这也是“大多数子女都不太认可”的症结所在。

  据统计,我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1.2亿,每年以近1000万的速度增加,到2050年,将是目前的三倍。不可否认,家庭是法定养老主体和老年人养老的基本保障。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城乡群众生活方式的转变,全社会正面临家庭养老功能日益弱化问题。因此,期待子女养老,是不现实的;运用法律手段倒逼子女“常回家看看”,也是行不通的。与其逼着子女频频“违法”,或者花钱“买”尽孝和“换”亲情,不如建立和完善公共养老服务。

  也就是说,“代看望老人”,应成为公共养老服务的题中之义,亦可由政府埋单。除了要加大公益性养老机构的建设外,还应该降低门槛,采取更多的扶持措施,鼓励和发展民间和社区养老场所;另一方面,应该推行居家养老模式,既解决在养老院养老亲情淡泊的问题,又解决传统家庭养老服务不足的难题;特别是,尽可能实现政府购买社工上门服务,加大政府性服务的覆盖面,并与无偿服务的志愿者行动相呼应,让更多独居老人得到及时照应和救助。

(责任编辑:李志强)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