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环评报告 凝聚共识需要更多耐心

2013年06月28日 15:49   来源:人民日报   金 苍

  环评报告不应只是上项目需要的“通行证”,而应该是呈递给公众的环境承诺书,更是提升社会环境认知的环保教科书

  从公开抗议到市民对话再到政府表态,云南昆明的重化工项目,在舆情的一次次拉锯中,成为观察中国环保实践的一个经典案例。近日,这一项目的环评报告及批复,正式向社会公开,再次引来关注。

  公开曾被认为涉密的环评报告,是一个突破。环评报告不应只是上项目需要的“通行证”,而应该是呈递给公众的环境承诺书,更是提升社会环境认知的环保教科书。昆明市打破过去那种束之高阁甚至秘而不宣的做法,有利于回应质疑、消除揣测。

  令人寻味的是,昆明的公开似乎并未带来舆论的平息。从“未公开PX项目”的声音,到“仅为主要内容”的质疑,都显示出,公众焦虑的平复、社会信任的重塑,还需要政府部门有更多耐心。信息公开就是这样,对情况了解越多,生出的问题也可能越多,很多事情不是一公开就立竿见影。互信的建立有一个过程,社会管理者对此应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不要因暂时的不理解、“不领情”而动摇公开的决心。

  实际上,此次对所公开环评的质疑,大多都能解释清楚。比如,网络公示是主要内容,现场查阅的才是全本;比如,没有PX项目,是因为这个1000万吨炼化项目本身就不含PX装置,也不生产PX产品。充分运用网络答疑、媒体发布、听证质询等多种形式,相信定能求得更大的理解与支持。

  无论是与市民理性对话,还是公开环评报告,都让人看到政府部门在社会管理观念和管理水平上的进步。然而,在风口浪尖上,审视你的眼睛更多;在螺旋上升中,公众的心理期待也会更高。这种情况下,面对质疑背后的环境焦虑,面对公众高涨的现实利益关切,社会管理者无论是在管理理念还是在具体做法上,都还大有努力提升的空间。比如,树立环境评估也包括社会风险评估的意识。比如,以更细致、更到位的公开举措,化解公众有关“选择性公开”的怀疑。

  环境共识的达成,也需要公众有更多耐心。在环保意识不断提升的同时,更深入、更全面地了解环保常识,才能避免一味抱着怀疑主义态度,不必要地放大邻避效应。另一方面,在环境问题的解决上,也需要给出更多“时间窗口”。毕竟,环境问题多年累积而成,不可能在旦夕之间就解决好。

  近期,湖北某地炸山填洞修机场,环评报告却被锁在保险柜中,此事同样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和质疑。行进在发展之路上的中国,可能会越来越频繁地遭遇类似问题。昆明不是第一个,也绝不会是最后一个。所以,期待地方政府、社会公众都能从这个时间长、波折多的环境公共事件中,思考更多、学到更多,从而凝聚起更深刻的环境共识,让发展之路走得更稳、更顺。

(责任编辑:武晓娟)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