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一任接一任、一届接一届 对重大生态工程要常抓不懈

2013年06月18日 09:28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第19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如期来临。与往年相比,我们遏制荒漠化的成效与进展更加令人欣喜,在荒漠化治理中实现了由“沙逼人退”到“人逼沙退”的转变,但我们面临的包括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等在内的种种生态挑战也更加严峻,全国现有荒漠化土地面积依然占国土面积的27%。

  这种亦喜亦忧现象的形成,既表明我们对防止生态恶化、建设美丽家园的认识更加深刻,行动更加自觉,也表明随着各种经济活动的更加频繁,遏制生态恶化、保护生态环境的困难依然很大,甚至越来越大。因此,从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要求出发,必须对包括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天然林资源保护等在内的一系列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常抓不懈,并随着条件的改善不断加大力度、加大强度。

  对重大生态工程常抓不懈,需要我们树立大局意识和长远意识。由森林、草原、水、土、大气等构成的生态体系是一个整体系统,其中任何一种资源的破坏或退化都将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其中任何一个地域资源的损毁或流失都将传递到其他地域,继而波及整个生态环境,这些方面我们吃过不少苦头,有过很多教训。因此,抓生态工程不能一曝十寒,以为干他个几年就大功告成、万事大吉,或者以为生态建设管天管地太宽泛,可以留给下任、留给他人。必须在思想深处真正重视,在实施措施上环环相扣,下大力气、真下力气,一任接着一任、一届接着一届,坚持不懈,方能有整体上的山清水秀、环境优美。

  对重大生态工程常抓不懈,需要我们把生态建设与社会建设、经济建设统筹起来综合考虑、整体推进。生态建设既是环境工程,也是民生工程、社会工程、效益工程。从长远来看,环境好了,水资源更加丰富、土壤更加肥沃、森林更加富饶,同样的土地产出效益会更大。本报今天报道的陕西、湖南、宁夏等地扎扎实实抓退耕还林就是生动而深刻的例证,他们因地制宜抓生态建设,不仅改变了环境,也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富裕了一方百姓。那些只看见眼前一点直接效益,不惜毁林造地、填湖建楼的做法,即使从效益上看也是所获小所失大。

  因此,面对荒漠化治理的严峻形势和挑战,需要我们在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上保持力度、加大力度、常抓不懈;面对建设美丽中国的重大任务,需要我们珍惜每一寸国土,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真正让我们的天更蓝、水更清、环境更美丽。(瞿长福)

(责任编辑:李志强)

鍒嗕韩鍒帮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