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债市扫黑再起波澜 “基金明星”为何频频落马

2013年06月04日 09:55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稍似平静了几天的债市扫黑再起波澜,五月的最后两天,扫黑风暴“刮”出了嘉实基金的吴洪坚。吴洪坚曾被嘉实基金视为“不可多得”的人才。而近期栽倒在债市扫黑中的人物,无一不是大牌证券公司或基金公司的精英,这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

  近年来,随着债券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带动了债券基金的发展,债基占比已接近全部基金净值的三分之一。然而,与债市不菲的利润回报同时来到的还有债券交易中的“灰色地带”,这在基金界早已成为公开的秘密,债券市场频爆丑闻绝非偶然。

  先从小处说,违规出轨也许与个人有关。有人说,投资人出事,很难说跟公司有必然联系,就如同有了交通规则,交通意外照样不可避免一样。基金公司相关的规章制度都有明文规定,就看基金经理自己如何遵守。这种说法好像也不是没有道理,试想能坐上大牌证券公司或基金公司高位的都非等闲之辈,无论是从业经验,还是投资水准,都堪称一流,对于职业规则当然也应该是烂熟于心。如果不是有意为之,这样的行业精英断不可能轻易倒下,这实际上是从某种程度上昭示着市场投资人职业道德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再从大处说,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的大牌精英纷纷落马绝非个人事宜,而是一个关乎公司乃至整个行业层面的问题,这首先反映出相关基金和证券公司内控机制与内部治理的缺失和缺位。特别是基金公司,现行的管理费收取与基金业绩完全脱钩。在这样的制度下,基金公司很可能出现重前端业绩、轻后台管理的情况。特别是随着我国债市多样化的投资方法和创新型的债务融资工具更加丰富,而债市审批、监管及交易结算制度和机构本身内控手段相对滞后,为违规者打开了方便之门。

  据了解,债市扫黑开始后,各机构纷纷启动紧急自查程序,更有机构用“人心惶惶”来形容自己的心情。不少券商的代持和代申购业务开始要求出具正规化的协议,这种仓促的应急措施本身就反衬出众多机构在债券风险管控方面的疏漏。

  精英“落马”的另一个原因,则与长期以来基金业盛行的业绩排名之风有关。目前卷入债市灰色交易的投资人,都是固定收益产品的基金经理,其根源之一就在于债基投资对象均为银行间债券及回购市场、中央银行票据,收益难以拉开档次,而债券“代持”恰好是放大基金收益的好工具,当然就成了某些基金经理追逐高收益排名的“利器”。由此看来,基金业过度比拼业绩之风应该刹刹了。

  “亡羊补牢,未为晚矣”。在提高违法成本、加重处罚力度的同时,债市管理者还需运用智慧,通过“疏堵结合”的方式,降低基金从业人员的违规冲动,最终达到推动市场健康发展的效果。 (江 帆)

(责任编辑:李志强)

鍒嗕韩鍒帮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