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5月,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前往南陵县视察该县落实国家粮食收购政策的情况。当地政府从外地调运1031吨粮食到总理将要视察的南陵县峨岭粮站,“人造”出粮食满仓的景象。当时,倪发科时任芜湖市委副书记,事发的前一天,他还领着一大帮人赶去验收粮仓,准备应对朱镕基的视察。
造假揭穿后,朱镕基大怒。据《朱镕基讲话实录》一书记载,1999年2月朱镕基谈信访工作时的一段讲话为:“不久前我到安徽省南陵县去察看粮食仓库,在我没去之前粮库都是空的,后来他们把一些粮站的粮都搬过来,摆得整整齐齐。连我都敢骗,真是胆大包天!”同年9月,央视《焦点访谈》播出关于安徽南陵县峨岭粮库调粮补仓欺骗朱总理的报道,震惊全国。
倪某因储粮造假以后的十余年,竟然平步青云,据报道“这位从农场出生,熟悉了解农业领域工作”的干部常被“重用”,“被总理叱骂”,并未影响他“仕途”,在“粮库造假”事件两年后,升任为安徽省六安市委副书记、市长,2008年担任安徽省副省长、党组成员。
倪发科案的详情还没有披露,但人们总是要想,“被总理叱骂”的干部为什么又被重用?
应该说,这些年来,我们的这方面组织制度在不断完善之中,主要是增加干部选拔制度的民主程度,包括“公开性”和“民主推荐”的分量,干部提拔不能在“暗箱”中操作,不能由少数人尤其只是“一把手”说了算。有“提名”的民主程序,对“为什么你提名”的提名者的组织约谈,形成被选对象名单,再实施一定范围的投票,产生候选人,进入考察,再由上一级党委常委会票决,还有公示程序。每个环节有“举报”和“疑点”,都会严格审查。
一般地说,选拔干部中,主要领导尤其“一把手”一句话的“权重”,往往“很重”,这在无形中还是存在,通过一些环节或多或少地显示出来,值得我们去解析。我想,其中有合理成分,主要领导尤其是“一把手”经验丰富,“组阁”时,考虑自己今后工作更为“顺当”,也为人们所理解;但“少数人或一个人眼睛”与“多数人眼睛”相比,有“视野”不够“开阔”,可能有“顾及不够”的问题,说到底,是个民主意识、民主作风不够的问题。如倪发科发迹,已被总理叱喝,起码“政绩”有严重污点,还“平步青云”,像话吗?
坊间有话:“说你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行也不行,说你行的不行也要行”。喜欢“死心塌地跟自己”、“用来顺手”的干部,是一些领导提拔下面干部的主要“标准”。然而,须知“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我们有制度,有些人“暗的还有一套”,成为“潜规则”,诸如“跑官要官、买官卖官”之类的行为,每每会干扰我们的工作。看来,能否选拔出真心为老百姓办事、公认度高、能力杰出的干部,选拔程序过程又保持风清气正,真是各级领导尤其是组织部门应该认真思考和对待的永恒课题。
(责任编辑:李焱)